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滄海的詩句結尾

關於滄海的詩句結尾

1.關滄海詩句

觀滄海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麽 (6)淡 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

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誌:即表達心誌。 (19)誌:理想 (20)歌以詠誌:以詩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壹種方式。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壹叢壹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誌吧。

解說 《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壹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註)。

《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壹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

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壹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壹首寫景抒情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淡淡”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壹章。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2.關滄海詩句

觀滄海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麽 (6)淡 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

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誌:即表達心誌。 (19)誌:理想 (20)歌以詠誌:以詩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壹種方式。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壹叢壹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誌吧。

解說 《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壹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註)。

《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壹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

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壹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壹首寫景抒情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淡淡”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壹章。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3.描寫大海的詩句

外 國 詩 三 首致 大 海普 希 金教學目的:1、學習本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法。

2、體味詩人對自由的熱烈向往與積極奮進的精神。教學重點、難點: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緒。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4、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教學方法:1、誦讀法。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2、問題研究法。

對比較難以理解的詩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3、閱讀評點法。

對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鑒賞評述。教學步驟:壹、導語設計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裏妳可以領略到另壹番藝術的優美風光。

今天我們***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壹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二、解題1.作者簡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

在俄羅斯文學中,他是積極浪漫主義的開創者,也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壹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寫了不少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作品,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為“俄國文學之始祖”。

2.背景介紹《致大海》寫於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於他熱愛自由,不願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於1824年又被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

三、研習課文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由於詩歌具有跳躍性,學生初讀這首詩時,壹時難以把握這首詩的結構思路。教者可設計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領悟思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

問題壹:詩人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句畫出來。學生邊輕聲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1—7節);緬懷英雄拿破侖和偉大的詩人拜倫(8—13節);永久懷念大海(14—15節)。

問題二:以上內容是通過什麽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的。2、具體研習問題壹:詩人為什麽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明確:因為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

如詩句“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漁夫們的溫順的風帆,/靠了妳的任性的保護”、“但當妳洶湧起來而無法控制時,/大群的船只就會被覆亡。”

更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詩歌的第壹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征意義。

問題二:作者對大海的禮贊反映了什麽?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問題三:詩人面對大海為什麽又感到悲傷痛苦?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

如詩句:“還因為那個隱秘的願望而苦惱心傷!”、這裏“隱秘的願望”即第6節詩人所寫的“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詩人為未能逃脫監禁而悲傷痛苦。問題四: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麽樣的思想感情?明確: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壹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妳壹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沈,/他像妳壹樣,什麽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壹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誌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大海洋呀,/妳現在要把我帶到什麽地方?”(以上研習,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輕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學生通過具體詩句來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3、欣賞品味欣賞品味是在對全詩理解基礎上的更高壹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1—2處自認為最精彩之處進行品味,並組織學生討論評判。

欣賞品味例壹: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後壹次在傾聽/妳悲哀的喧響,妳召喚的喧響。大海這壹意象已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

因為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壹個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為詩人發出“憂郁的怨訴”,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這臨別時,她又向詩人發出了“召喚的喧響”,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喚。因而詩人在第3節中不禁直抒胸臆:“妳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與矢誌追求。

欣賞品味例二:我曾想永遠地離開/妳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懷著狂歡之情祝賀妳,/並任我的詩歌順著妳的波濤奔向遠方,/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這裏“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

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並用“任我的詩歌順著妳的波濤奔向遠方”這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