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寺,原為私宅,是黃門侍郎(皇帝的侍從,傳達聖旨的重要官員)。唐朝武則天年間(685-704),改為廣福寺,香火十分盛。宋康定元年(1040)六月,壹個村民從廣福寺取土,挖出壹尊銅觀音像,隨後贈送給廣福寺。這在吳軍各地引起轟動,那裏信佛的人絡繹不絕,人山人海。人們把光復寺改名為銅觀音寺。現存的大雄寶殿和西殿幾經廢棄,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
現在光復銅雀臺、光復寺塔、香花橋已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光復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光復鎮桂山。建於梁代大同年間(535-546),本名佛塔。據說寶塔裏原來有大坊廣佛的華嚴經和廣佛寺的創立者佛教高僧悟徹的佛塔。光復寺塔毀於唐會昌末年(846年)大火。鹹通年間(860-874),銅觀音寺方丈四處奔走,籌錢重建。塔檐毀於清代嘉慶年間的雷擊火。後來屢遭破壞和修繕,早已退化。歷經風雨侵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9蘇州市政府投資改造保護。寶塔矗立在五龜山寺的頂部,四面七層,高27.95米。它的平面呈方形,是壹座磚木混合結構的亭式寶塔。底樓西北有券門,二樓及以上四面有壺門,每層內墻左右各有佛龕,陳列49尊佛像。塔頂配有方形、圓形、八角形藻井。每層都有腰檐平座,簡單樸素。塔的底部有壹個走廊,每層都有壹層,可以踩上去。這座塔外觀古雅。由於位置恰當,加上周圍的景色,頗有“不在畫中而在畫中”的意境。如果登上塔頂,可以看到天平和靈巖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遠眺,山川峰巒連綿,東西湖交相輝映。值得壹提的是,明代蘇州學者、吳派創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復寺塔,並寫下《登光復塔》壹詩,形象地描述了登塔之景:“山環水繞,農桑花開,美景真在畫中。”末了,我深有感觸:“我無家可歸三年,我討厭住在這裏沒有書。”香雪海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復鎮燈尾山,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壹。
項雪海陰康熙三十五年後,江蘇巡撫羅松在崖壁上題寫“項”二字,項從此名揚四海。甘龍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賞梅,都有甘龍的詩碑。詩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是近代吳中工匠、象山派傳人姚所創。在半山腰上,有梅文館,遊客可以在那裏品茶和李子,壹個新的梅婷館建在山頂上。還有其他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如“華光萬青”、“無人管迎客”、“瓊枝疏影”、“遊子冷艷”、羅松的詩等。除了早春賞梅,每年6月中旬木荷大面積開放。木荷被稱為森林守護者。因為不燒,所以全世界都把它作為火林,有觀賞價值。掩映在梅花間的古聞梅軒、梅花亭,宛如漂浮在浩瀚雪海上的玉宇瓊閣。人走在蜿蜒幽深的花道上,感覺“滿山遍野都是花,不知遠近。”登上梅花亭,可以看到滿山遍野,雪海碧波蕩漾,銀波璀璨,蔚為壯觀。
1986年香雪海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因行政區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鄧維潭美
在廣府,“登微訪梅”早已成為習俗。登巍山種梅始於漢唐,發展於宋元,興盛於明清,被譽為“登天下第壹”。梅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入藥食用,所以當地人都在從事種植梅花。宋孝廉、張承《探梅》詩中有“望千戶,植梅如谷”的句子,“十裏梅鄉”就是當時真實情景的寫照。康熙南巡寫了“鄧尉久負盛名,看梅花早春,花開彩樹,相對歡喜”的詩。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蘇巡撫羅松來此賞梅,並作詩《雨中探元墓梅》,“香”名揚天下。乾隆皇帝六次訪問登威譚梅,六次寫詩,有皇家紀念碑和石刻為證。司徒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廣福鎮西部建朗村東南。是東漢光武帝大司徒鄧禹的祠堂。又名古柏庵、白銀社、白銀精舍。司徒廟的建廟歷史沒有記載,無法考證。現在的寺廟是清末民初重建的。又名登威寺,寺內有四棵古柏,樹齡近兩千年。司徒寺現有兩座寺廟和房屋,二十余間。布局是傳統的庭院風格。前面是墻門,門前隔著壹對石獅子,入口是山門和沿主軸的廳堂。兩者之間隔著壹個院子,兩邊是側室,廟的左邊是壹個院子,種著著名的柏樹,還有壹個柏樹觀賞廳。大廳後面是四個著名的柏樹花園。
1986年,司徒廟、古柏被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因行政區劃調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奇怪而古怪
據說蘇州光復司徒寺的四棵2000年古柏是鄧禹親自栽種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四種古柏造型獨特,姿態各異。雖然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雨雪,日日暴曬雷電的侵襲,但依然氣勢磅礴,宛如天然盆景,堪稱世界奇觀。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視江南,被這四棵古柏大大吸引,取名“清”、“奇”、“古”、“奇”。“清”人,主桿粗壯挺拔,且姿態穩重,枝葉蒼翠英姿,給人壹種清秀、明朗、充滿活力的感覺。“奇怪”的人,樹幹像腰再剪成兩截,壹根垂到地上郁郁蔥蔥;另壹根樹枝鉆到離它幾米遠的地裏,又長出壹根新枝,長成壹棵新的古柏。真的是枯木出新枝,枯木逢春還挺有意思的;
“古”人,皮薄禿頂,古樸蒼勁,體態莊嚴,紋理如百繩繞身,似龍繞身。給人壹種粗獷老實的感覺。
“奇怪”的人,不知何時何地被閃電劈成了兩截。壹片落在地上生根發芽遠離母親的母親,三部曲躺在地上,形似筆桿,又似龍在地上行走。另壹塊像個吊籃,躺在原地,像條龍昂著頭,想在空中起飛。這真是壹個奇怪的人!
清,奇,古,奇,盡管歷經千百年的磨損,依然陰郁常青,顯示出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那種百折不撓,威武不屈的性格,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希望,奮力拼搏。
文婧石雕
原地寺柏觀殿壹側的碑廊裏有兩本佛經。壹部是《楞嚴經》,簡稱《楞嚴經》。壹部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
《楞嚴經》為吳門張茂德所刻,字跡勻稱,刀法有力,至今仍十分清晰。石雕應該是送到涿州房山的。因為清軍入關,河道枯竭,只好藏在伏下角村的石林寺。1976年,石林寺因年久失修倒塌,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其移至司徒寺碑廊。《楞嚴經》是壹部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刻經。
1957年8月30日《楞嚴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神恩寺,全稱天壽神恩寺。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廣福軒墓東南,柴莊陵下,面向太湖。唐朝天寶年間,創建了神恩寺“天壽寺”。南宋寶祐年間,又建“神恩禪寺”,殿宇與殿宇並列。這裏曾被改造成上下道場。元天順元年(1328),少年主人阿吉巴贈“聖恩禪寺”匾額。天壽寺在鄭錚初毀於大火,而神恩禪寺幸存下來。作為佛教南宗的發源地,康熙、乾隆、光復譚梅曾多次在此駐足。鄭錚九年(1349),江南名僧豐丸禪師從杭州入吳,前往玄木山。由於豐丸的到來,信徒越來越多。明朝洪武九年(1376),修建觀音閣及其大殿,聖恩寺初具規模。
大雄寶殿前有三棵巨柏,樹齡壹千八百多年。最粗的壹條腰有5.2米,挺拔,呈活化石狀。康熙皇帝的詩《宋風水月》是賦的詩《重登舊韻歌》。
正月初九是因陀羅(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稱“阿瑪諾梅”。蘇城有“禁食天空”的習俗。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來,聖恩寺的“齋戒法會”歷史悠久,是壹個“願付者聚,觀者堵”的日子。每年有3-5萬人參加神恩寺的“齋戒日”儀式。光福鎮經常車堵,神恩寺外人擠人。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初十,持續了三天,非常熱鬧。這壹天,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遊客和商販都會聚集在這裏。這裏是佛教聖地,是祈福消災、祈求平安吉祥的心願,保留了許多民間藝術活動。
1986聖恩寺曾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因行政區劃調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石碣寺位於蘇州吳中區光復鎮壇山,又稱石碣精舍。該寺創建時無考,清初寂靜禪師住於此。石碣寺民國時期的建築有幾十座,最初都是提供緬甸信眾贈送的玉佛。院子裏有幾株芭蕉和壹株紫藤,看起來很有書香門第。大廳不高,跟民居壹樣。門上方掛著“放大燈”字樣。兩邊的寺廟現在是遊客休息的地方。寺後山崖旁,有壹泉,清澈甘甜,旱之不竭。禪師人生的“於六全”,就是“我”和“我”的意思。殿左側有萬峰臺,明代趙煥光題寫的“萬峰臺”據說是元代豐丸祖師的練兵之地。
舞臺上有很多從清朝到民國的摩崖石刻。站在萬峰臺上,可以看到群山蜿蜒相向,太湖雲帆上下起伏,七十二峰遠離荔波,擁抱廣府地區的青山綠水之美。在舊社會,這是鄧譚薇梅的必看之地。
石神庵於1986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因行政區劃原因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