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什麽詩

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什麽詩

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

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的組詩《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全詩分前後兩部分,前兩句為第壹部分,後兩句為第二部分。

重點詞語註釋

①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②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裏。 天涯:指離別京都的距離。

③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④花:比喻國家。即:到。

通俗易懂白話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壹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壹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壹代的作用。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年龔自珍辭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後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壹首又壹首詩,於是誕生了《己亥雜詩》。在這路途中,龔自珍壹有感觸便寫下來,扔進簍裏。他珍惜詩篇,315首詩壹首都沒丟。

文學賞析

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浩蕩"壹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

"浩蕩離愁白日斜"。別離愁緒已經充塞天地、浩浩難禁,何況正值夕陽西墜,日暮搖落之際,詩人此時的心緒,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詞組結構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蘊,以"離愁"為中心詞的話,那麽,"浩蕩"是"離愁"的定語,而"白日斜"則是"離愁"的補語。"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郁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人們常常喜歡用落日作為自然現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雙重手法來顯示相思之烈或別離之苦。"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古詩》);"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柳永《雨霖鈴》);"斜陽卻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吟鞭東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 馬鞭舉處,前面便是離京師越來越遠的海角天涯。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寫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龔自珍以"浩蕩"修飾離愁,以"白日斜"烘托離愁,以"天涯"映襯離愁,這種多層次的描寫方法和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龔自珍的"吟鞭東指即天涯"沒有直接說自己是"斷腸人"而已。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壹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3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