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隋唐五代很多地區的發展導致火災增多,那麽古人是如何防火的呢?

隋唐五代很多地區的發展導致火災增多,那麽古人是如何防火的呢?

南北朝末期,隋文帝準備攻打南方的陳國。當時,有壹位名叫高頰的朝臣獻計說:

“江南土薄,竹多,所有儲物非窖。(宜暗送行人,因風放火燒之,待其修發更燒之。幾年之內,妳就可以擁有妳所有的財力。”

可以看出,南方的房屋和倉庫與北方不同,大多是易燃建築,容易發生火災。利用這壹特點,隋文帝采取了高臉皮的放火計劃,導致陳實力下降,陷入困境。

隋朝之後崛起的唐朝,逐漸實現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唐朝時,中國是世界上先進的國家之壹。唐朝的首都長安是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和陸路交通的中心,它和東京開封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中心。長安城是隋朝建都後開始修建的,到了唐朝經過反復修建才逐漸完善,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皇城位於城市的最北部,有許多宮殿、祠堂和辦公室。皇城外的朱雀大街貫穿南北,將市區分為兩半,分別為東城和西城。城市裏的住宅區有109個廣場,布局非常均勻。

像唐代長安這樣氣象恢宏的大城市,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它吸引了許多外國學生、官員、僧侶、商人和遊客到國外學習、旅遊或居住。廣州、揚州、泉州也是中外貿易的重要商埠。成都、洪州(南昌)、荊州、明州(寧波)都是有名的城市。唐朝人口據說在天寶年間(742-756年)全國有900多萬戶,5200萬人。

唐代的火災情況在當時壹些著名詩人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劉禹錫在《武陵觀火》詩中指出:

“楚鄉是祝融,火常是危。”

說明湖北、湖南壹帶(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經常發生火災。柳宗元晚年任柳州刺史時,在《還文》序中寫道:

“元和七年(812)夏,多次失火。壹天到晚幾十輪,至少五六輪,三月以後就停了。八年夏,又壹個例子。人鹹居無定所,老弱燒死。早上不做飯,晚上沒蠟燭,都是請客,休息不了。”

可見當時柳州火災頻發,令居民日夜不得安寧。

從隋唐五代的火災情況來看。1.長安、揚州、金陵、洪州、杭州等城市都發生過壹些火災。

《唐·姚輝》記載,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

“首都(指長安)西市場失火,燒死人”。

新唐書?《五行誌》記載了唐會昌三年(843)六月二十七日的夜晚。

“東市大火,燒魯甚多”。

當時在長安的日本和尚任遠看到了這場大火。據他記載,東施曹門以西燒肉行、鐵行等二十四家,占四十余家。

新唐書?《五行誌》記載了834年3月揚州發生的壹場火災。

“燒死人讓出千區”;同年11月,又發生了壹場大火,“燒毀了數千個地區。”

唐開成四年(839)二月,“揚州城火起,焚屋千萬間”。據《十國春秋》記載,武大和六年(934年)三月,金陵(即南京)發生兩次大火災。南唐定都金陵後,寶大十壹年(953)春三月,南唐書?元宗簡歷:

“金陵大火,壹個多月,觀寺燒了幾千人”;寶大十五年(957年),十二月,“首都(指金陵)壹日數次失火”。

新唐書?《五行誌》記載唐貞元二年(786年)七月,洪州(南昌)發生火災。

被燒毀的房屋有7000棟。

杭州在隋朝還是壹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到了唐代,西湖由於開鑿水井等原因,面積逐漸擴大。開元年間(713至741),有84000余戶,約40萬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此建都,並在錢塘江上修築石堤,防止海潮沖擊,使農業和交通有了很大發展。此外,還大規模擴建城市,修建宮殿、辦事處和亭臺樓閣,使杭州成為江南壹景。與此同時,杭州的火災也逐漸增多。

據《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記載,晉末天府六年(941年),七月是徐佳。

“杭州大火燒了官房。錢元遂(吳越王)避之,火起。錢元遂因病恐狂,歲而死”(即卒年)。

據《十國春秋》記載,後周鹹德五年(958年)四月,心有、

“杭州城南大火延至內城,官邸盡出。嶽的錢是出了京城的;在任旭丹,大火將會燒到鎮上的國家倉庫,而國王將會帶領他的家人去瑞石山。他點了壹杯酒,說:‘無谷無德,禍從天降,糧倉蓄軍備。如果它被燒毀,人民的生命將是安全的。為了消滅它的潛力,政府命令它砍樹,火就停了。當時有壹萬九千多人毀於大火。"

事實上,當火勢即將蔓延到國家糧倉時,嶽祈求上帝保佑是沒有用的,砍伐樹木建立隔離帶是阻止火勢蔓延的有效方法。

二是壹些重大火災發生在宮殿、寺廟和兵工廠。

據記載,楊迪·楊光在位時,由於敲詐勒索和殘酷的統治,他非常害怕農民起義。唐朝(695年)正月,皇城唐明發生了壹場大火,直到天亮才熄滅。新唐書?五行編年史記載了828年11月的陳佳。

“昭德寺火禁,延至鄭玄堂東墻及門下省,數百宮人死。”

唐代佛教非常盛行,寺廟多,火多。舊唐書?《五行誌》記載大歷十年(775)二月。

“莊妍寺的佛(塔)著火了。當初風起雲湧,雷聲稀古。忽火自佛圖來,數百僧急救,乃止,建築完好。”

另外,《舊唐書》?五行誌記載唐天寶十年八月六日(751)。

“軍火庫失火,燒毀二十八十九件,四十七萬件武器”

三、倉庫和船舶火災造成了嚴重損失。

新唐書?《五行誌》記載,唐貞元元年(785年),江陵杜摯醫院(稅務機關)失火。

“燒掉江東壹百多萬租金”。

南唐書?《祖傳》記載南唐元興二年(938年)五月,丁卯、廣濟倉發生火災。

燒米二十萬石。

隋唐時期隨著水運的發展,船舶火災增多,部分火災時有發生。唐天寶年(751)正月,有壹天刮大風,陜州(今河南省陜縣)的船起火,燒船210艘,丟石百萬,死600人,燒商船100艘。

舊唐書?《五行誌》記載了唐光德元年(763年)十二月的醜夜。

“鄂州(今武昌)起風了,河中央起了大火,燒了三千只船,延伸到岸上兩千多戶人家,死了四五千人。”

這兩起船舶火災波及範圍之廣,燒毀船舶之多,損失之重,在我國火災史上都是罕見的。

隋唐五代時期的防火措施。隋唐以來,在經濟發展、火災增多的形勢下,對火災的鬥爭進壹步加強。如唐代左右藏部掌管國庫,四方贈送的“珍寶、珍珠、把玩之物”都存放在國庫中。舊唐書?官方記錄記載了當時朝廷的規定:

“藏醫院內,禁止百姓點火,無故入院者。白天經常四面執杖保衛,晚上用梆子(就是打多了用的梆子)巡邏。”

唐代還有左、右金武衛(武官),負責官中、京師的晝夜巡邏。壹些官員因當地火災或消防不力而受到處罰。比如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禦史臺佛堂失火,當值禦史臺李穎被罰四分之壹俸祿(即罰四分之壹俸祿)。元和十壹年十壹月,

“沅陵火,罰李友壹月薪”。

第壹,從防火技術上看,隋朝開始註意解決防止摩擦起火的問題。

大業二年(605),楊迪招募二百萬人修建東都洛陽,並派許多民工到江西砍伐巨樹,運到洛陽。據唐代貞觀顯貴說,

“隋朝初年,修建此寺(指洛陽甘源寺,為宏偉建築,大木非捷徑所有,從張羽征集而來。兩千人拉壹柱,下轂生鐵;中間用木頭,壹轉就火出來了。”

也就是在木柱下面放壹排木輪。因為滾動時摩擦激烈,會著火燃燒,所以用生鐵做的輪子,不用木頭。當時運輸的巨木很重,鐵滾筒拖壹兩裏路就會被摩擦損壞,要及時更換。采用這種方法既可以節省民工拖木頭的勞力,又可以防止木頭因劇烈摩擦而著火。反映了隋朝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自唐代以來,壹些有識之士就重視城市建設中的防火工作,並采取了壹些有益的措施。

例如,在唐代宗統治時期,當李泌擔任杭州刺史時,他動員居民在城裏挖六口大井,類似於地下水庫。這樣既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問題,又便於發生火災時滅火。據《舊唐書》?宋京川記載,

“廣州舊俗,竹、毛皆作屋,火災頻繁”,

唐玄宗初年,宋景任廣州巡撫。

“教人燒瓦,改造店鋪,就沒有再燒的危險了。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樹立壹座改變自己政治的豐碑。”

廣州人懷念宋靜的功績,這說明他的消防政策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後來擔任唐朝宰相的杜佑,在擔任嶺南節度使(掌管廣州、桂林等地)期間,曾通過開寬街、疏通小巷等方式防止火勢蔓延。在開元後的壹百多年間,經過宋景、杜佑、楊玉玲等地方官員的宣傳和管理,許多人逐漸將竹棚改為瓦房,減少了火災隱患。

唐末衰落後,長安洛陽城大損。汴州(開封)因交通和商業發達,在唐代成為大都市。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首都汴州成為政治經濟中心。這個城市原來的建築已經不適用了,發生了很多火災。周世宗柴榮關於擴建汴州城的兩個詔書,體現了他對解決城市防火問題的重視和決心。周顯德後兩年(955年)四月,柴榮在信中指出:

汴州“守備營多多少少狹窄,百思辦無處可建。此外,在方時,商店(即商店和倉庫)有限,工商業層出不窮,這使得貧困家庭難以提供服務。且房屋相連,街上秋冬濕熱,常有煙火之憂。”因此決定“有必要在京都周圍建造羅城,並先設立標誌,以便將來初冬和春季農閑時,逐漸在典仁附近建造工程量...而下壹年如果完不成就浪費了...以後,凡有營葬、宅竈、草市,都要去七裏外的招牌,官員們就在招牌裏等著。

第二年春天,政府號召農民工大規模建設外城。同年6月,柴榮在復信下進壹步指出:

“京都人友善(就是嘈雜擁擠),小巷狹窄,雨雪泥濘,風旱更令人擔憂。每次天氣熱,都容易發生疫情。那些靠近城市的人會擴大自己的街區(也就是拓寬自己的街區)。雖然需要壹段時間的努力,但會長期盈利。”還規定“如果北京的街道有五十步,(準)兩邊很多住戶在五步之內種樹、打井、搭棚子,不足三十步到二十步的就不壹樣了。”

可見,周世宗柴榮把“煙花總有憂”和“蠟燭多有憂”作為城市建設中的壹個重要問題,與政府機關、商店、私人住宅以及街道交通、環境衛生等其他市政問題壹起綜合考慮、綜合治理,使建築布局和街道寬度既能滿足市政管理的需要,又有利於城市防火,減少火災隱患。柴榮是個有遠見的人。他堅持執行這些正確的措施,從而使汴州成為壹個具有北京規模和嚴格規劃的繁榮城市。因此,宋朝後來以汴京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