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東鎮碑林:鐫刻在石頭上的千年記憶

東鎮碑林:鐫刻在石頭上的千年記憶

臨朐縣沂山腳下有壹座古剎,背倚鳳凰嶺,面臨汶水,古木參天,碑碣林立。這裏便是東鎮廟。

碑廊

東鎮廟始建於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武帝親臨其下,令禮官祀之,並建祀廟。最初坐落於沂山主峰玉皇頂,名“泰山祠”。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就山立祠,取側近巫壹人灑掃,並所蒔松柏;每歲春秋仲月,由所在專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國家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興師征戰”,皇帝親自或遣重臣赴東鎮祭告。

由於朝廷禦祭,加之沂山雄偉秀麗,大家名士、騷人墨客紛至沓來,觀光攬勝,四時不絕。其間留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據不完全統計,有古碑360余幢,其中禦碑16幢,宣統、民國間亦有增建。歷經千年滄桑,戰亂紛爭,現余145幢,其中禦制碑刻4幢。

現存最早的禦制碑刻為元大德禦碑,位於大殿祭臺西南角。碑冠蟠結青龍四條,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觀,生動逼真,正碑鐫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鎮詔》文。

大明詔旨碑(明洪武碑)

明洪武禦碑,是東鎮碑林之最。碑風格特殊、古樸典雅、巍峨高大、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細膩、形象神氣、昂頭挺頸欲動、活脫若生,人稱“神龜”。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詔定嶽鎮海贖神號”詔旨。

康熙在位時間比較長,時常遇到天時不順的年景。不論是天氣幹旱,還是洪水泛濫,康熙都會派遣重臣或是道人來東鎮廟祈求保佑。康熙五十二年時,他來東鎮廟親書了“靈氣所鐘”四個大字,以感神靈的賜予。乾隆所書“大東陪嶽”碑置於康熙所題“靈氣所鐘”碑左下側,充分說明了乾隆對太皇的敬仰之情。

清康熙皇帝親筆題書“靈氣所鐘”碑

這些古碑,記載了歷代朝廷官府,對沂山的詔封祭告、膜拜祀事,刻記了風雨不調、亢旱洪濫、地震隕落等自然災害及國家變革、外侵內亂、邊關軍事情況,也歌頌了東鎮奇山異水、秀麗絕佳的風光。碑刻字體,正、草、隸、篆、行書、狂草均有。鐫刻形式,陰刻、陽文、雙鉤俱全。底座碑冠、花邊紋飾、深淺浮雕、線刻齊備、形式各異。文體有詔旨、祭文、記、詩、詞、歌、賦、散文、題詞等,其中致祭碑文與詩歌散文各占少半。篇幅長短不壹,長者幾千言,短者數十字。題材內容廣泛,有國家政治大事,亦有當地奇事軼聞。

東鎮碑林,是國內少見的藝林珍藪,是研究我國古代 社會 政治經濟情況、自然變化、以及文學、書法、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