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1)驚魂過後,春分之前,我常常在我家院子裏徘徊。小院子裏,幾棵挺拔的白玉蘭樹和婀娜多姿的秋海棠依舊寂靜無聲,但不知為何,我感覺周圍的土地充滿了生機。於是我找了壹把耙子,扒開院墻底部蓋著的幹草枯葉,頓時眼前壹亮——壹朵精致的淡綠色蒲公英,鋸齒狀的葉子展開,向我會心壹笑。
(2)這株蒲公英長在東墻下的縫隙裏,裏面只有壹點土。我退役後在院子裏散步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之後連續十年,每年驚蟄過後,它都如期而至,在那裏發芽抽綠,展開鋸齒狀的葉子。初夏,小院五彩繽紛,蒲公英的頂端漸漸形成壹個小小的圓盤,黃色的花瓣緊緊圍繞著花心,瘋狂綻放。此時,在蒲公英的頭頂上,盛開的海棠鮮艷奪目,幾步之外,婀娜多姿的玉蘭花香氣陣陣,而這低矮卑微的蒲公英,卻以它樸實的身軀默默佇立,釋放出壹股似無似有的幽香。盛夏,蒲公英的花盤開始脫落,形成壹個白色的絨毛球。微風中,毛絨絨的小球從無數的“小雨傘”中飛出,飄向空中,飛向遠方的天空...
(3)蒲公英開花後,種子隨風飄到其他地方,孕育新的生命。但不管種子飄到哪裏,這株蒲公英十年如壹日地堅守在壹個地方,“花壹年比壹年相似”,孜孜不倦,陪我到天明。它的角色喚起了我的記憶。
那是1963的秋天,我考上了壹所高中。當時教語文課的老師四十出頭。他說著標準的普通話,說話緩慢而柔和,但情緒非常激動。他在古典文學和古代漢語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入學後第二年春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城郊村工作半個月,語文老師和我們壹起去。下班後,同學們去袁野采集野菜,他也參與其中。
⑤綠色的原野上,野菜種類繁多,蒲公英隨處可見。征集的時候,師生們有說有笑,理想和未來自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同學們有的說要“誌存高遠”,有的用俄語背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言,有的說將來要成為某壹門學科的棟梁...在認真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後,老師平靜地說:“我很高興聽到學生們的想法。作為妳的老師,我真心希望看到妳成才。但說實話,我也不指望妳們都能成為棟梁之才,因為古往今來,優秀的人總是很少的,大多數只能是普通人。”他停頓了壹下,指了指無邊無際的田野,接著說,“像春天的田野,有參天的白楊和斑駁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隨處可見的蒲公英。那些低等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夢想和價值。楊樹可以做柱子,灌木可以做籬笆,蒲公英雖然不起眼,但可以入藥,可以入藥。我希望的是,畢業後,不管命運把妳扔到哪裏,只要妳深深紮根於土壤,努力完成人生,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老師的話引起在場學生深思良久。返校後,老師讓大家以“春天的田野”為主題寫壹篇作文。我記得我作文的題目是《蒲公英也有夢》。
6年過去了,事情發生了變化。現在老師已經去世很多年了。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又在院子裏遇見了蒲公英。他半個多世紀前在郊區田野裏的對話又在我耳邊回響。
平心而論,自然界中的蒲公英與壹株野草無異,絕不可能與許多奇花異草和美麗的樹木相提並論。然而,每壹年,蒲公英都會熬過嚴冬,當春風吹起時,它會率先破土而出,綻放自己的美麗,即使無人問津。夏天,蒲公英會撒下辛苦培育的種子,讓它們帶著夢想飄到天涯海角。這些年來,這些“小傘”在中國大地上飛遍大江南北。山丘,湖邊,貧瘠的荒野,甚至巖石的縫隙,都是它們生長的地方。就像我的“同學少年們”在經歷了或長或短的知青生活後,陸續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部分都成了社會上的普通人。幾十年來,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奮鬥著,燃燒著,保持著內心的平和與和諧。生活也許並不富裕,平凡的日子裏依然有很多困難和波折,但卻充滿了溫暖、感恩和愛,沒有抱怨。無論時空多麽灰暗,他們的臉上都會充滿光亮。這不就是蒲公英的性格嗎?
明年春風吹臉的今天,我依然會在庭院熟悉的角落裏尋找蒲公英,它也壹定會像精靈壹樣及時出現,這已經成為我們之間無聲的默契。
無論是寫人物筆記還是寫風景,正確運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加深刻,表達更加含蓄,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顯然,上面與壹朵蒲公英的默契,是典型的對人的比喻,用蒲公英來比喻普通人的成長。只要明確了這個主題,整篇文章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看完文章,請說說作者從與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這些感悟是如何形成的?(4分)
答:
2.老師在現場的發言“引起在場學生沈思良久”。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壹下為什麽老師的發言會有這樣的效果。(4分)
答:
閱讀前三段,問壹個關於其內容或寫作的問題,並簡要說明這個問題將如何幫助妳閱讀這篇文章。(4分)
問題:
描述:
閱讀壹
楊朔
在異國他鄉久了,有時候難免會想念祖國。我非常想念它。我也想過:能畫壹幅畫,把祖國的面貌畫出來,壹直掛在我面前,該多好。我帶著這個想法和壹個擅長丹青的同誌商量,讓她畫。她說,“這是個難題。我應該畫什麽?畫壹點破水,壹人壹物,不偶。此外,顏色很難調整。就算把所有顏色都調了,又怎麽能把祖國的臉畫出來呢?”我也想了想,就把這整個想法放壹邊了。
今年2月,我從海外回來,踏足昆明,感覺醉了。我來自北方。從季節上來說,北方可能只是攪雪,水薄山冷,但雲南的春天勤而快,早在生女人的時候就在到處推廣花。
最喜歡花的地方是西山的華亭寺。不到廟門,遠遠就能聞到壹股細細的香味,直透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青梅,朱砂梅。每壹朵梅花都是壹首詩。玉蘭花有點殘,但嬌嫩的黃泉就是那時。那壹片春色,比滇池的水要深很多倍。
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看那棵樹,和華亭寺的屋檐壹樣高。在光澤的綠葉中,有成千上萬的重瓣大花,那麽紅,每壹朵花都像燃燒的火焰。這是著名的山茶花。沒有茶花,妳不容易理解“春深似海”這句詩的美。
我不禁琢磨起茶花來。山茶花很美。生活中美好的壹切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日日夜夜用自己的汗水澆花,像養育自己的孩子壹樣養育花苗,最終培育出如此美麗的花朵?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美化我們生活的人。
普智仁就是這樣的能工巧匠,我要在翠湖遇見他。翠湖有很多山茶花,開得很好。壹大片紅,簡直就是落在湖岸的彩雲。蒲智仁在茶花裏領我走,指著這個叫大瑪瑙,那個叫雪獅。這是壹只蝴蝶翅膀,那是壹件大紫袍...有很多名字和顏色。後來,他爬上壹棵茶樹的小樹枝,說:“這叫童子面。它開花晚,剛剛開花。開的時候看起來緋紅,但是最好看。”
我問:“俗話說,看花容易種花難——種山茶花壹定很難吧?”
樸智仁回答:“不是很難,也不是很容易。山茶花有壹些特點,因為多水的氣候,壹切都得小心。我害怕風和太陽。最喜歡半陰半陽,最討厭蟲子。有壹種蟲子。如果妳鉆進去,這朵花就會死掉。壹年到頭不知要操心多少。”
我又問:“壹株山茶花活不長吧?”
樸智仁說:“人生漫漫。華亭寺有個松子秤,是明朝的。已經500多年了。花開的時候能開壹千朵以上。”
沒想到:沒想到華亭寺看到的茶花樹有這麽大的歷史。
浦智仁誤會了我的意思,連忙說:“妳不信?大理的地面上有壹棵更老的樹。據老人說,它已經開了幾千年了,樹數不清,都叫萬葉茶。樹幹那麽粗,幾個人抱都抱不動。”然後他伸出雙臂,做了壹個擁抱的手勢。
我急切地看著他滿是繭子,沾著新鮮泥土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他的眼睛刻著深深的皺紋。我不需要多問他的生活,就能猜到他是壹個壹直憂心忡忡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妳,走進人群,他就會立刻消失,再也不容易被找到——他就是這樣壹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壹個月到頭辛勤勞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栽培花木和美化我們的生活中。美就是這樣產生的。
正在這時,恰好壹群孩子也來看茶花,鮮紅的臉仰著,甜甜地笑著,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我說:“男孩的面茶開了。”
浦智仁壹楞,隨即意識到。他笑著說:“真的,沒有比這種男生臉更美的山茶花了。”
壹個想法突然跳入我的腦海,我有了畫壹幅畫的想法。如果用最強烈最鮮艷的朱砂畫壹朵盛開的大山茶花,豈不是象征著祖國的臉面?我把這個簡單的想法寫了下來,發給了遠在他鄉的丹青專家。也許她會重新考慮,給我畫壹幅畫。
(選自《中華百年經典散文·閑適幽默卷》)
專門訓練
1.作者想通過山茶花來贊美什麽樣的人?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壹下。
解決問題的思路:回答這類問題,學生要能清楚的明白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麽,借東西要表揚什麽樣的人。在具體操作中,學生必須聯系上下文來回答。
2.結合上下文,談談妳對下劃線句子中粗體字“醉”的理解。
解題思路: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隱含意義是記敘文閱讀中經常出現的壹個考點。因此,學生在閱讀時,壹定要通過詞語的表層意義和具體的語言環境,深刻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意圖。
3.文章的主要對象是山茶花,但作者是從梅花、玉蘭和迎春花來寫的。這是分散註意力嗎?
解決問題的思路:寫文章時,作者通常會巧妙地運用壹些表達技巧,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需要學生仔細琢磨,先搞清楚作者用的是什麽樣的表達方式,再分析這個表達方式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閱讀2
梁衡
記得第壹次從北京來到河套,就被沙棗這棵樹驚到了。1968年冬天,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內蒙古何琳縣,第壹年在大隊工作。我們住的房子旁邊有壹條路。路邊有兩排茂密的灌木叢,不知道叫什麽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樹開始泛綠,然後楊樹也長出了新葉,但兩排灌木什麽也沒有。我覺得它很可能已經死了,所以我不在乎。
後來不知不覺,灌木變綠了,葉子很小,灰綠色,很厚,多刺,不顯眼。我想大概就是這麽壹棵樹吧,我也沒怎麽關註。只是每天去井邊挑水的時候小心別讓它的刺鉤住我的袖子。
6月初,我們下班回來,天氣很熱,大家都在門前吃飯。這時,傳來壹股淡淡的花香。我立刻想到香山腳下街道兩旁的丁香,那種香味令人陶醉。但我知道這裏沒有丁香樹。傍晚,月光灑在窗戶紙上,浸了霜的草屋更香。我當時很疑惑。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打水,還是小心翼翼,不讓棗刺劃傷胳膊。這才發現原來香味是從這裏來的。沒想到這麽不起眼的灌木,散發出這麽醉人的香味。從此,我開始關註沙棗。
認識的加深還是在第二年的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參加了縣裏的第壹期黨校班。黨校院子裏有壹大片沙棗林,房前屋後都是沙棗樹。這項研究直到6月9日才結束。這段時間是沙棗發芽、抽葉、開花、吐香的時期。我仔細觀察了整個過程。
沙棗外觀極不顯眼,葉子是綠色但不是綠色,而是灰綠色;花雖黃,但不是深黃或金黃,而是淺黃;它太小了,連壹片梅花花瓣都沒有。它的幼枝在冬季幹燥時是灰色的,春季是灰綠色的,但它的粗莖在冬季和夏季是古銅色的。總之,顏色很暗沈,很吸引人,但是有很濃的香味。我曾經想到魯迅先生說過,牛吃了草,擠出了奶,就悄悄地給人壹種淡淡的香味。當時我寫了壹個小詞記錄我的感受:
樹枝上有刺,
葉曉華開門很晚。
沙埋根,風打枝,
然而暗香襲人急。
1972的秋天,我調到報社采訪杭錦後旗的榮泰大隊,又壹次看到了壯觀的沙棗。
這個旅靠近烏蘭布和沙漠。為了防止風沙的侵蝕,大隊專門成立了林業隊,植樹封沙。十幾年來,他們沿著沙漠邊緣,建起了壹條20多裏長的沙棗林帶,後面是柳樹、楊樹、榆樹等其他樹木,然後是果樹和農田。去的時候是秋天,農歷十月。沙棗已經開始落葉,只有那些沒有被風吹落的果實還稀疏地附著在樹上,有的鮮紅,有的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青綠色,也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形狀。我們挑著吃了壹些,面條很澀,但也有自己的味道,孩子也不會放過。當地人把它打下來餵豬。正是在這裏,我第壹次感受到了它的實用價值。
壹是長長的沙棗林帶鎖住了呼嘯的黃沙。看茫茫沙海的波濤,卻在沙棗林前停住了。沙浪先是兇猛地沖到樹前,打在樹幹上,但馬上就被打得粉碎,被風向後掃了幾尺。就這樣,在樹帶下面形成了壹條幾尺寬的無沙通道,像壹個無形的磁場,沙子永遠無法穿越。而高大的沙棗以壹種威懾力高高地矗立在沙灘上,發出了逆風的豪邁叫聲。沙棗可以防風防沙,這是它最大的用處。
沙棗有很強的生命力。壹是抗旱性強。再幹旱的地方,只要種下幼苗,就會茁壯成長。雖然不嫩不可愛,但長大了也不會死。第二,它可以自衛。它的樹枝上有尖銳的刺。動物不能傷害它,人也不能隨便爬它。正因為如此,沙棗林經常被種植在房子的前面和後面作為墻,或者保護地面上的田地。第三,能抗鹽抗堿。它的根紮在白色的鹽堿地上,但它的枝幹是那麽紅,它的葉子是那麽綠。因為這些優點,它在惡劣的環境下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以前我以為沙棗是灌木。在這裏我發現沙棗是壹種樹,可以長得很高。沙海前的林帶像壹隊巨人手挽手站著,粗壯的青銅樹幹像壹個人健康的手臂。我采訪的林業隊長是壹位年近60的老人,種樹20多年了。頭發花白,臉上的皺紋又深又密,古銅色的臉,厚實的手,我立刻覺得他就像壹個成年的沙棗,年復壹年地在這裏與沙塵暴作鬥爭,保護著幾千公頃的莊稼免受沙塵暴的侵襲。簡單、頑強、勤勞,這些寶貴的品質,通過他的老繭註入沙棗幼苗,通過他期待中深邃的目光註入沙棗紅色的樹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天,我搬到縣中學去住。這個校園其實就是壹個沙棗園。壹進校門,大道兩旁是茂密的沙棗林。初夏,每天上班的時候,尤其是晚飯後,黃昏時分,或者明月初起的時候,沁人心脾的清香到處冒著熱氣,從四面八方湧來,久久飄動,綿綿不絕,讓人陶醉。這時候我就覺得壹切都融化在這香味裏,彌漫宇宙。
宋代詩人詠梅有壹句名言:“暗香浮月黃昏”。其實為什麽不把這句話轉寫成沙棗呢?這種飄香是初夏河套平原的象征。在沙棗的香味之後,是八百裏平原上仲夏的小麥香、初秋的蔬菜香、仲夏的玉米香和深秋的甜蔬菜香。
沙棗的香味在我心裏飄了40多年。
(有刪減)
註:①【暗香飄月暮】出自林逋《山園肖梅》。它意味著美麗而優雅的梅香漂浮在黃昏的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