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比喻人的默默無聞,生機勃勃。
牛比喻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人(古詩詞有雲“俯首甘為孺子牛”)
比喻人腳踏實地,光明磊落,默默無聞,樂於奉獻,無私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擴展數據:
類似的詞有:
蜜蜂——勤勞的園丁
蠟燭——壹個不為人知的無私的人
梅花-自戀,品格高尚
人們用蠶、蠟燭、梅花、蜜蜂來比喻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自我犧牲的高尚品質。
“春天的蠶到死都在紡織,每晚的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出自李商隱的詩《無題》時間在我遇見她之前很久,但在我們分別之後更久。詩中原意是用“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形容對戀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感情。
後人由此引申出對奉獻精神的贊美。人們形象地把教師比作“蠟燭”,這是對教師無私奉獻和高尚品質的高度評價。
人們贊美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照亮別人,直到燃盡自己。它的隱喻意義是,當人們談論蠟燭的品質時,他們會想到他們敬愛的老師,他們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的光芒照亮他們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