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綠》的詩歌如下:
黃,李司睿,好像黃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處都是黃,到那去找這麽多黃:深黃、橘黃、桔黃、 米黃、淡黃、淺黃,黃得發紅,黃得出奇。葉子是黃的,小麥是黃的,刮的風是黃的,陽光也是黃的。
綠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糸,錄聲。“綠”本義是草和樹葉壯盛時的顏色。藍顏料和黃顏料配合時即呈綠色。古時謂之青黃色。“綠”也作動詞,表示“使……變綠”或“呈現綠色”。
“綠”文讀讀lù,白讀讀lǜ。在普通話中,lù音只用於“綠林”“綠營”“鴨綠江”等詞語中。甲骨文中已有“綠”字,左部為“糸”字,右部為“錄”的古文字形。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綠(lù,又lǜ)《廣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並音錄。《說文》:帛青黃色也。《釋名》:綠,瀏也。荊泉之水於上視之,瀏然綠色,此似之也。《詩·邶風》:綠兮衣兮。傳:綠,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