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大人與古人
壹些文章本來不為妳們寫作的,是他們寫述自己的經驗的東西。
經驗分為兩種,壹種是外面的經驗,壹種是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內部的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景物的感想。譬如說天上的星在閃爍,這是景物,是外面的經驗,說星在?冷眼,這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星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
大人與古人,都可以成為大人,也都會變為古人。
二、方塊字
姚鼐,安徽人,前清文章家,作品《登泰山記》中說“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裏的燭是照的意思,因為燭會發光,所以可作照字解。“半山居霧若帶然”中的居霧是“停著的霧”。
三、題目與內容
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壹句話壹個字覺得不妥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麽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四、壹封信
信的內容是不會有學費了,輟學識必然的路。後期的收獲,單位和同事有目***睹。
五、小小的書櫃
家產雖越弄越少,書籍卻愈積愈多。
能課外讀書,原是好事,但是亂讀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妳們在學校裏有許多功課,每日自修又需要好幾點鐘的時間,課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所以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
字典是最要緊的。
推薦學生閱讀的小說:《三國誌演義》《水滸傳》《鏡花緣》《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遊記》《魯冰遜漂流記》《希臘神話》
推薦學生閱讀的詩:《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李太白集》
推薦大家閱讀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推薦大家閱讀的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六、知與情意
我們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學家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知識,請是感情,意是意欲。
對於壹事物,明了它 是什麽 ,與別的事物有什麽關系,這是知的作用。
對於壹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的 情感 ,這是情的作用。
對於壹事物,想要把它 怎樣處置 ,這是意的作用。
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
七、日記
與自己心的對話
八、詩
《陶淵明集》的《歸園田居》六首
詩的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並不在乎詞藻的修飾。
九、《文章病院》
三種常見文章毛病:
用詞、用語不適當;
意義的欠缺和累贅;
意義不連貫,欠照應。
十、印象
草長花繁非我春
僅僅記敘,結果猶如畫壹張路程圖;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畫壹幅風景畫壹樣,這就是描寫了。描寫比記敘具有遠勝的感染力。
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這樣空洞的形容,對於別人沒有什麽感染力。必須把則那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是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有趣和可恨。
十壹、辭的認識
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是為類書。
瑤池返駕:瑤池是西王母所居的宮闕,死了回到瑤池去,是專指女人說的。
十二、戲劇
《元曲選》《桃花扇》《長生殿》《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戲考》《斬黃袍》《空城計》《釣金龜》
《易蔔生集》《華倫夫人之職業》
十三、觸發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出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壹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要於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妳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領袖是容易染汙濁的,容易遭破損的。壹副的領袖如此,社會上的所謂領袖合唱不如此?
雞是光明的報道者,它第壹次喔喔開聲卻在夜半,正是世間最黑暗的時候。我聽了這夜半的雞聲,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號。
十四、書聲
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功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壹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做的文字,只須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
壹般來說,升調是疑問的,降調是確定的。
十五、讀古書的小風波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十六、現代的習字
十七、語匯與語感
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壹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辭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我近來於讀書或壹人默想的時候, 每遇壹辭,常聯想到這辭的相似或相近的辭, 使在我胸中作成壹個系串。譬如說,見到‘學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練習’‘研究’‘探討’‘考究’‘用功’等辭來,見到‘怒’這個辭,同時就想起‘憤’‘恨’‘動氣’‘火冒’‘不高興’‘不愉快’等辭來,見到‘清靜’這個辭,同時就想起‘幹凈’‘清淡’‘安寧’‘寂靜’‘恬淡’等辭來。我把這些壹串壹串的辭在胸中自己細加比較,同壹串的裏面,哪個範圍最廣?哪個範圍最狹?哪個語氣最強?哪個語氣最弱?壹壹要弄得很清楚。這是我近來新養成的壹個習慣。我在以前初讀英文ABCD的時候,自以為在‘研究英文’,對別人也會這麽說,在作文的時候也會這麽寫。現在可不然了,我決不至再把初讀ABCD當作‘研究英文’了,我壹定會說‘學習英文’或‘練習英文’了。因為我已明白了‘學習’‘練習’和‘研究’諸辭的區別了。我案上有壹部辭典,胸中別有壹部辭匯,每遇壹個辭,未解的就翻辭典,然後編入我胸中的辭匯去,每用壹個辭,必在辭匯中周遍考量,把適合的選來用。這就是我近來暗中在做的壹種功夫。”
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
我有壹位朋友,他選擇配偶,第壹個條件是要同鄉女子。別人問他為什麽,他說如果不是同鄉人,彼此之間談話起來趣味很少。這話很妙。
書簡與信劄的不同,似出於字面。蕭瑟與蕭條的不同,似由於聲音。每遇壹辭,於確認其意義以外,再從各方面去領悟其情味,這是很要緊的功夫。
十八、左右逢源
遠近法:“月上柳梢頭”柳樹離人近的時候可以比月亮高。“接天蓮葉無窮碧”
壹國的語言,自有壹國語言的構造與習慣。英文和國語的構造與習慣不同,讀英文時,須仔細互相比較;翻成國語,要適合國語的構造與習慣才妥當。
我近來自己做著壹種功夫,就是把英文讀本中的文字,壹課壹課地翻譯。每譯壹課,自己默誦改竄。要向意義不背原文,而又像中國話,真困難呢。
十九、“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我們更要知道,進學校固然可以求得知識,但是離開了學校並不就無從學習。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己。學校內、學校外,只是場所不同罷了。我們自己要學習的話,在無論什麽場所都行。假如我們自己不要學習,便是在最適宜的場所,也只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所以, 退學不就是‘失學’;惟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誌青自從王先生註重讀書的聲調以後,他不只對於讀書,就是平時談話、當眾演說,對於高低、強弱、緩急三方面也留心揣摩;所以他的說理很能引起人家的註意。
廿、小說與敘事文
小說裏寫壹個人物就得有壹個人物的性格。同樣碰到壹件事情,第壹個人物非常高興,第二個人物卻看得淡然,第三個人物竟憂愁起來:這因為他們性格不同的緣故。並且壹直敘述下去,那三個人物的性格必須始終壹貫;即使高興的變得頹唐了,淡然的變得熱心了,憂愁的變得快樂了,也須有可能的因由,無理取鬧地亂變是不容許的。我想這壹層比較場面和時令尤其難以照顧,不知道那些作者怎樣照顧得來的。”
小說的本質是作者所看出的意義。沒有這種意義的便不成其為小說。還有壹點必得註意,須是把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說。什麽叫作‘含’呢?壹碗鹽湯,看不出壹顆鹽來,呷壹口嘗嘗,卻是鹹的,於是我們說鹽味含在這碗湯裏。小說的故事含著作者所看出的意義就像這樣壹碗湯。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義說明,那就不是‘含’了。我們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個題材來說。如果在敘述壹切經過之外,加上許多意見,如非科學的醫術貽害不淺呀,符咒之類的迷信尤其可恨呀,世間被這種方技和愚見殘害的生命不在少數呀,這就不成為小說而是壹篇議論文,那些故事只處於議論文‘論斷’的‘例證’的地位了。 小說的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敘述上邊,並不特別說明,讓人家看了他的敘述,自然省悟他的意義是什麽。 ”
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還可以打個譬喻來說,敘事文好比照相,只須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說卻是繪畫,畫面上的壹切全由畫家的意識、情感支配著的。
廿壹、語調
字的奇偶,中國文字有壹個特性,是宜於偶數結合的。壹個辭與別的辭相結合時,如果不成偶數,就覺讀來不易順口。三字的詞語有時候非加“之”字,“的”字不可,或其他字不可。比如“先生道”要改成“先生之道”,“撫養兒”要改成“撫養兒子”。
要想文字的句調流利,句法須錯綜使用,切勿老用壹種句式及同壹助詞。
壹句之中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最多只用兩個字,不然念來很不順口,聽去也就很不順耳。壹句話中,兩個字的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是可以使句調順利的。
廿二、兩首《菩薩蠻》
《菩薩蠻》上闕:七七五五,下闕:五五五五。
《白香詞譜》裏面是壹百個曲調,每個曲調選著壹首詞,這壹百首都是名作,熟讀了這壹部,就可記得壹百個常見的曲調和壹百首好詞,很經濟。
廿三、新體詩
廿四、推敲
廿五、讀書筆記
俞平伯的《雜拌兒》
胡適的《胡適文存》
廿六、修辭壹席話
修就是調整,辭就是語言,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恰好傳達出我們的意思。但求意義上沒有毛病,這在修辭學上叫作消極的修辭。積極地使所寫的語言增加力量的事,在修辭學上叫作積極的修辭。
廿七、文章的組織
關於文章的組織,我國向來的說法就很多,其中比較緊密的,有分為‘起、承、鋪、敘、過、結’六個段落的組織法。西洋在很早的時代,盛行著‘序論、立論、論證、結論’四個段落的組織法,那是指議論文章而言的。
組織文章的原則說起來也很簡單、尋常。就同我今天到這裏來演說壹回壹樣,只要解決了‘怎樣開場,怎樣說出主要的意思,怎樣作個收束’這三個問題,再沒有旁的事情了。換句話說, 組織文章的原則只有三項,便是‘秩序、聯絡、統壹’。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適宜的次第,這是‘秩序’;從頭至尾順當地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榫的處所,這是‘聯絡’;通體維持著壹致的意見、同樣的情調,這是‘統壹’。 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即使不怎樣好,至少是的確可以獨立的壹個單位,至少是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壹篇’了。
把怎樣起訖、怎樣貫穿先作個大體的規定,然後壹步壹步寫下去的。
回問自己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嗎?不錯,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我們回問自己道:為著要說些什麽才寫這篇文章呢?這時候我們自然會回答,為著要講壹件東西的性狀,或者為著要講壹件事情的經過,或者為著要發表怎樣怎樣的壹種主張。回答有了,同時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認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個中心意旨在我們的意念中間怎樣來的呢?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從某種因緣引起的,或者從許多事理、物理中間發見的。回答有了,同時材料的先後排列、段落的互相銜接也就有所依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說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能夠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有了,同時對於‘統壹’這個標準也就顧到了。剛才所說的信手寫來的第壹派,乃是絕對不肯回問自己的人物。第二派呢,不註重回問自己,卻用了很大的力量去問文章公式。我們第三派與他們都不同:我們不絕地回問自己,就從這上邊得到每篇文章的具體的組織方法。 回問自己對於組織文章有極大的幫助。
廿八、關於文學史
“普通的學生案頭有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顧頡剛的《古史辨》,有《小說作法》,有《歐洲文學史》,有《印度哲學概論》。問他讀過“四書五經”、周秦諸子的書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唐宋人的詩詞集子嗎?不曾。問他讀過古代歷史嗎?不曾。問他讀過各派代表的若幹小說嗎?不曾。問他讀過歐洲文藝中重要的若幹作品嗎?不曾。問他讀過若幹小乘、大乘的經典嗎?不曾。這種空泛的讀書法,覺得大有糾正的必要。胡適的《哲學史大綱》原是好書,但在未讀過《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原書的人去讀,實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知道了《論語》《禮記》等原書的大概輪廓,然後去讀哲學史中關於孔子的部分,讀過幾篇《莊子》,再去翻閱哲學史中關於莊子的部分,才會有意義,才會有真利益。先得了孔子、莊子思想的基本的概念,再去研求關於孔子、莊子思想的評釋,才是順路。用譬喻來說,《論語》《禮記》是壹堆有孔的小錢,哲學史中關於孔子的部分是把這些小錢貫穿起來的錢索子,《莊子》中《逍遙遊》《大宗師》等壹篇壹篇的文字也是小錢,哲學史中關於莊子的部分是錢索子。沒有錢索子,不能把壹個個的零亂的小錢貫穿起來,固然不愉快;但是只有壹條錢索子,而沒有許多可以貫穿的小錢,豈不也覺得無謂?我敢奉勸大家,先讀些中國哲學的原書,再去讀哲學史;先讀些《詩經》以及漢以下的詩集、詞集,再去讀文學史;先讀些古代歷史書籍,再去讀《古史辨》。萬壹必不得已,也該壹壁讀哲學史、文學史,壹壁翻讀原書,以求知識的充實。錢索子原是用來貫穿零亂的小錢的,如果妳有了錢索子而沒有可貫穿的許多小錢,那麽妳該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尋許多的小錢來貫穿才是。”
要讀詩,就讀沈歸愚的《古詩源》、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要讀詞,就讀張惠言的《詞選》;要讀明清小品文,就讀近人沈啟無的《近代散文抄》。這類選本不像文學史那樣對於每家只選壹兩篇,然而比較起全集、總集來,卻已做了壹番刪繁就簡、取精去粗的工夫:這樣,正好使妳認得那些作家,親自辨識他們的代表作品。
廿九、習作創作與應用
“應用之作”“習作”“創作”三個項目。 “文章與繪畫都可分這三個項目來講。先說繪畫,李先生在教室中作寫生範畫,替朋友畫扇子,是應用之作;自己練習石膏模型或人體寫生,是習作;這次的《母親》,是創作。再說文章, 諸君的寫書信,是應用之作;作文,是習作;將來擇定了題材自由地無拘束地去寫出文藝作品來,便是創作。
為創作全是自己的事,忠於創作,就是忠於自己。真正的創作決不該有絲毫隨便的不認真的態度,古來的山水名畫家有‘五日成壹山,十日成壹水’的話,左太沖為作壹篇賦竟至費去了十年的光陰。創作貴精不貴多,時間和勞力是不能計較的。
“創作是壹種創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鮮的意味。無論文章或繪畫,凡是摹仿套襲的東西,決不配稱為創作。創作第壹步的工夫是發見題材,題材須是有新鮮意味的才值得選擇認定。世間的事物,原都是現成的、平凡的、舊有的,所謂新鮮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發見。戀愛這壹個題材,不知自古以來曾被多少文學家描寫過,‘花’‘月’在詩歌裏不知曾出現過多少次。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來,這是創作家的第壹種資格。
作品分為創作、習作與應用之作三種,這是很對的。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作。 創作是無程限的,所需要的習作根底也無程限,習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是想從事創作的人越應該重視習作。至少該壹壁創作,壹壁習作。真正的畫家,終身在寫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學家,雖至頭白亦手不釋卷,尋求文章的秘奧。
“諸君是中學生,中學原是整個的習作時代,創作雖不妨試試,所當努力的還應該是習作。近來頗有壹派青年愛好創作,目空壹切地自認為創作家,把習作認為卑鄙不足道的功夫。學繪畫的厭惡寫生,專喜隨意亂塗,學文章的厭惡正式教室功課和命題作文,專喜寫小說詩歌,這不消說是錯的。希望諸君勿走這條錯路,我的意見就只這些。”
卅、鑒賞座談會
“‘鑒賞’二字,粗略地解釋起來只是壹個‘看’字。真的,所謂鑒賞,除音樂外,離不掉‘看’的動作。看文章,看繪畫,看風景,都是‘看’。鑒賞的‘鑒’字,就是‘看’字的同義語。不過同是壹個看的動作,有種種不同的程度,和‘看’字相似的字,從來有‘見’‘視’‘觀’三個,這三個字,如果查起字典來,都是‘看’的意思,其實程度各各不同。 ‘見’只是見到、看見,並無別的復雜的心理作用可言,‘視’就比較復雜了,‘視’不但見到、看見,還含有查察的分子,醫生看病叫‘診視’,調查某地方的情形叫‘視察’,凡是與‘視’字合成的辭,差不多都有查察的意義。‘觀’字更復雜,與‘觀’字合成的辭,意義都不簡單,如‘觀念’‘觀感’‘人生觀’‘宇宙觀’之類,都是難下簡括的註解的。 同是壹個看,有‘見’‘視’‘觀’三個階段,我們看到別人的壹篇文章或是壹幅畫是‘見’,這時只知道某人曾作過這麽壹篇文章或壹幅畫,其中曾寫著什麽而已。對於這壹篇文章或壹幅畫去辨別它的結構、主旨等等是‘視’,比‘見’進了壹步了。再進壹步,身入其境地用了整個的心去和它相對,是‘觀’。‘見’只是感覺器官上的事,‘視’是知識思辨上的事,‘觀’是整個的心理活動。 不論看文章或看繪畫,要到了‘觀’的境界,才夠得上稱鑒賞。‘觀’是真實的受用,文章或繪畫的真滋味,要‘觀’了才能親切領略。用吃東西來做譬喻,‘觀’是咀嚼細嘗,‘見’和‘視’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狀態而已。鑒賞是心理上的事情,本來難以用言語表達。
藝術與實用之間須保有著相當的距離;壹把好的茶壺,可以盛茶,但目的不止於盛茶;壹封寫得很好的書信,可以傳情達意,但目的決不止於傳情達意。 美的壹種條件是余裕。 這話原是就創作上說的,我覺得在鑒賞上也可應用。
‘玩’字很有意味,我以為可以說明鑒賞的態度。鑒賞有時也稱‘玩賞’或‘玩味’,可以說‘玩’就是‘鑒賞’。‘玩’字在習慣上常被人輕視,提起玩,都覺得有些不正經。其實, 玩是再正經沒有的,我們玩球玩棋的時候,不是忘了壹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裏面的嗎?
我近來在試行壹種工作,從讀過的文章中把自己所歡喜的抄在壹本小冊子裏,短篇的如詩詞之類全抄,長篇的只選抄壹節或幾句,帶在身邊,無事時獨自讀著背著玩。隨時覺有新意味可以發見呢。
壹壁讀壹壁在心中自問:‘如果叫我來寫將怎樣?’
是平常的東西,寫法比我好的就值得註意。我心中早有此意見或感想,可是寫不出來,現在卻由作者替我寫出了,這時候我就覺到壹種愉快。我們平常所謂‘欣賞’者,大概就是這愉快的心情吧。
我以為鑒賞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鳴作用,讀者的程度如果和作者相差太遠了,鑒賞的作用就無從成立。這就是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有壹部《唐詩三百首》,在中學壹年級的時代隨讀隨圈,曾把認為好的句子用雙圈標出,普通的句子只加單圈,這次春假無事,偶然取出來重看,就自己覺得好笑起來了。覺得有些加雙圈的地方並不好,有許多好的句子,當時卻不知道它的好處,只加著單圈呢。也許再過幾年見解會更不同吧。我想,鑒賞的本體是‘我’,我們應把這‘我’來努力修養鍛煉才好。
鑒賞本來是知解以上的事情,但是不可沒有預備知識。 壹首好詩或壹首好詞,大概都有它的本事與歷史事實,我們如果不知道它的本事與歷史事實,往往不能充分領會到它的好處。例如曹子建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意義不晦,在不知道他們兄弟相殘的歷史事實的人看了也許也會感到趣味,但是若能知道這歷史事實,當然更有味了。
對於壹篇作品,如果要好好地鑒賞,預備知識是必要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聯的事件,最好能先知道壹些,至少也該臨時去翻檢或詢問別人。這種知識本身原不是鑒賞,卻能作我們鑒賞上的幫助,不可輕視的。
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的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卻要倒翻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
詩話、文話是前人鑒賞所得的記錄,它會告訴我們某幾句詩、某幾句文的好處所在。我們可由它間接地得到鑒賞的指示。
卅壹、風格的研究
唐朝司空圖的《詩品》講的是詩,分為二十四品,就是說好詩不出那二十四種境界。
文章陽剛之美莫要於慎、湧、直、怪四字,陰柔之美莫要於優、茹、遠、潔四字。惜余知其意而不能竟其學。
嘗慕古文境之美者約有八言:陽剛之美曰雄、直、怪、麗,陰柔之美曰茹、遠、潔、適。蓄之數年,而余未能發為文章,略得八美之壹,以副斯誌。是夜將此八言者各作十六字贊之,至次日辰刻作畢。附錄如下:
雄劃然軒昂,盡棄故常;跌宕頓挫,捫之有芒。
直黃河千曲,其體仍直;山勢如龍,轉換無跡。
怪奇趣橫生,人駭鬼眩;《易》《玄》《山經》,張、韓互見。
麗青春大澤,萬卉初葩;《詩》《騷》之韻,班、揚之華。
茹眾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曉。
遠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潔冗意陳言,颣字盡刪;慎爾褒貶,神人***監。
適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
《語文的體類》。他說,所謂“體類”,含義和風格實在差不多。大文看書上說:
體性上的分類,約可分為四組八種如下:
(1)組——由內容和形式的比例,分為簡約、繁豐;
(2)組——由氣象的剛強與柔和,分為剛健、柔婉;
(3)組——由於話裏辭藻的多少,分為平淡、絢爛;
(4)組——由於檢點工夫的多少,分為謹嚴、疏放。
簡約體是力求言辭簡潔扼要的辭體。
繁豐體是並不節約辭句,任意衍說,說至無可再說而後止的辭體。
剛健是剛強、雄偉的文體;
柔婉是柔和、優美的文體。
平淡與絢爛的區別是由話裏所用辭藻的多少而來。少用辭藻、務求清真的,便是平淡體;
盡用辭藻、力求富麗的,便是絢爛體。
疏放體是起稿之時,純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論粗細、隨意寫說的語文;
謹嚴體則是從頭至尾嚴嚴謹謹、細心檢點而成的辭體。
壹個生於安樂的作家不知道人間有饑寒困苦的事,他的文章自然不會涉及饑寒困苦;但是壹個沈溺在饑寒困苦中間的作家,他不但能寫饑寒困苦的事象,他更能剖析饑寒困苦的所以然。壹個拘守壹隅的作家所見無非家庭、裏巷,他的文章自然不會涉及山嶽的偉大、河海的浩瀚;但是壹個習於行旅的作家,他不但能寫山嶽、河海的形態,他更能由山嶽、河海的影響,解悟人生的意義。取材的範圍不同,文章的風格也從而各異了。
卅二、最後壹課
會考到底不是什麽緊要的事,只要應付得過去,能夠及格,這就好了。緊要的還在於學習了各種科目,是否真能充實妳們自己,是否隨時隨地可以受用。這是成功與失敗的標準,妳們學習壹切,都可用這個標準去考量自己,從而知道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
看書不只限於看國文課內指定的幾種書,也不只限於看各科的參考書;須要從此養成習慣,無論去經商、去做工,總之 把行動和看書打成壹片 ,把圖書館認為精神的糧食庫,這才能收到莫大的實益。
升學的人卻必須特別牢記,要使壹切科目與生活打成壹片,那才是真正的‘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