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生奔波為詩詞閱讀答案

壹生奔波為詩詞閱讀答案

第壹段作用:總起下文

壹生奔波為詩詞原文:

位於南開大學的“迦陵學舍”近日封頂。這個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為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家葉嘉瑩修建的。葉嘉瑩今年90歲,號迦陵。在她的規劃中,學舍不是住房,而是有點像古代的書院,是個教書、做研究的地方。

葉嘉瑩壹輩子奔走各地,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她說,這回終於就要有自己的“家”了。

四十年,壹條漫長的回家之路

葉嘉瑩對家的渴望,竟是壹段累積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

1974年,葉嘉瑩第壹次從加拿大溫哥華回到了闊別26年的故鄉北京。“當時的我,曾失望於只能回國旅遊,不能為祖國做出任何貢獻。”關於那次回家,她寫下壹首2700字的長詩《祖國行》:“卅年離家幾萬裏,思鄉情在無時已,壹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1978年暮春,葉嘉瑩向國內的教育部門寫信,申請回國教書。此時,她已定居溫哥華近10年,早被聘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請得到批準,她終於可以利用放假的時間回國講學。

第壹次回國教書,葉嘉瑩特意在香港買了壹件藍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國的講臺上,面對臺下黑壓壓的學生,她儀態高貴,激情四溢,京腔婉轉。她喜歡隨講隨寫,從黑板的這壹邊,壹直寫到那壹邊,滿滿壹黑板的粉筆字,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因為過敏的緣故,她的手總會因接觸太多粉筆而皮膚開裂,那時候她的手上經常貼著膠布。

像候鳥壹樣,葉嘉瑩飛來飛去,她的身影曾出現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裏。直到2002年,她終於獲得了在華長期居留證。對於故鄉,她終於不再是壹個過客。

去年,南開大學舉辦荷花節,校方決定為葉嘉瑩修建“迦陵學舍”,她特意賦詩壹首以表謝意:“結緣卅載在南開,為有荷花喚我來。修到馬蹄湖畔住,托身從此永無乖。”她說,詩中的“永無乖”包含了三重意願:其壹表示她將長久以此為家,不再遠離;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勵,永無乖違”;其三是對於繼起青年學子的美好祝願,因為“人雖可老,來者無窮,人生之意義與價值正是如此”。

七十載,壹生為古詩詞而奔波

“我壹生壹世都喜歡古典詩詞。”葉嘉瑩說,古典詩詞這麽寶貴的傳統文化之瑰寶,“我不盡到傳承的責任,上對不起古人,後對不起來者。”從1948年在北京教中學開始,傳承、傳播古典詩詞這條路,葉嘉瑩竟然走了將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間,也沒有中斷過。

在加拿大,曾經跟隨葉嘉瑩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幾位,她還另外帶了壹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學生。“1969年,我最開始教的兩位學生,原本要在美國加州大學念博士,後因反對越戰而到加拿大求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壹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導師,恰好我剛來,就讓我教他們。”葉嘉瑩說,她用不太標準的英語,用自己對詩詞的真實感悟和真誠心,打動了這些洋學生。

“我本是壹個在講課時喜歡隨意發揮‘跑野馬’的人,卻要用英語講課,失去了這壹份隨意發揮的樂趣。”葉嘉瑩這樣描述自己在國外講詩詞的尷尬。她還曾為此寫過壹首七言絕句:“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壹枝聊此托余生。”

葉嘉瑩始終認為,古典詩詞的根在大陸,用英語講得再好,也無法真正講清楚詩詞中的深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裏無限的涵義和意境,就很難和外國學生說得通透。”

多年來,即便是自掏腰包買機票,葉嘉瑩也從未停止奔波,她想將詩詞的美講給更多的中國人聽。葉嘉瑩說,她回來工作已經30多年了,不是現在才來工作的,只是那個時候大家不註意,“現在忽然間知道了葉嘉瑩,這也找妳,那也找妳,結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說:“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諒。”

提起葉嘉瑩,外界時常為她冠以學者或作家的頭銜,但葉嘉瑩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要作壹個學者或詩人。“因為學者、詩人的成就壹般都是屬於個人的,往往只是個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為了我個人。”老人說,“我平生誌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壹代人。”

兩千小時,正整理畢生授課錄音

自從回歸故土之後,葉嘉瑩的工作就變得更加繁忙了。

壹覽葉嘉瑩的書目,從1982年出版《迦陵論詞叢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說詞講稿》,她完成的詩詞專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間我在患難中,我家裏只有個像學生的課桌擺在走廊,有壹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後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壹些文章,看起來富有詩意,其實都是在那樣的環境下寫的。”葉嘉瑩淡淡地說著。

這些年,南開大學已成為葉嘉瑩從事古典詩詞研究和推廣的重要基地。1993年,她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捐獻出自己的壹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當時合人民幣90萬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

葉嘉瑩的研究所完全是靠白手起家的。“當時學校沒有經費,連個像樣的辦公室也沒有,我們只有壹間舊教室,是中文系的崔寶衡先生和安易女士趕來幫忙,清掃幹凈後,才投入使用的。”後來,葉嘉瑩的困難逐漸被外界獲知,1996年,加拿大華裔企業家蔡章閣慷慨解囊200余萬元,為研究所捐建了大樓,又有澳門的實業家沈秉和捐資100萬元,用以購買書籍和添置設備。

如今,葉嘉瑩正在從事壹項浩繁的工程。“我教書七十年,歷年的講課、講演的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如果在外國,聽我這些中國話來整理,很不容易。”葉嘉瑩說,多年前她就把這些錄音帶陸續都搬進了南開大學,目前學生們正在幫助整理,她也忙著校對。

“我已經90歲了,博士生要上好幾年,而我的精力在逐年減衰,我跟學校說,今年不再招學生了。”葉嘉瑩說,但她還會給尚未畢業的學生講課。

不過,還是有壹件事情讓她放不下。從1998年開始,葉嘉瑩就曾發出倡議,要在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三年級期間開設詩歌唱遊課,讓孩子們壹邊玩,壹邊吟誦詩詞,由此打下壹個很好的人文基礎。遺憾的是,這個倡議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實。但葉嘉瑩說,她不會因此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