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閱讀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回答問題.。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1,古人評詩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壹句施中最精練傳神的壹個字。妳認為“潭影空人心”壹句中的“詩眼”是哪個字?為什麽?
(空。詩歌首頷兩聯都在寫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靜氛圍。頸聯開始融入作者主觀感受,把客觀景致與詩人的禪思理趣合在壹起寫,山光使鳥性歡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地融為壹體,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心中的雜念、浮躁消失殆盡的美妙境界。)
2,這首詩借景抒情,抒發了詩人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淡泊功名、寧靜致遠的清高性情。)
3,詩中“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當中的“俱寂”與“鐘磬音”矛盾嗎?請妳從表現手法和詩人內心旨趣兩方面談談妳的看法。
(不矛盾。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有力地表現詩人在寂靜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內心的“靜境”,意境深長,發人深思。)
二,閱讀杜甫詩《登嶽陽樓》回答問題。
登嶽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作者登樓為什麽會流淚?可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因為作者在嶽陽樓上憑欄遠眺北方,眼觀浩蕩煙波,想到自己舉目無親,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戰亂未平,國家多難。想到長年不息的戰火,想到飽守戰亂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淚縱橫,難以抑制;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了洞庭湖的什麽景象?請妳置身詩境,說說自己的感受。
(頷聯寫登樓所見,突出描寫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坼”“浮”兩字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了吳楚兩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詩句逼真地描畫了洞庭湖水勢的浩瀚無邊。)
三、閱讀毛澤東詞《沁園春雪》與《蔔算子詠梅》回答問題
(壹)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燒。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給畫線字註音。
蠟( )象 分( )外 妖嬈( ) 今朝( )
(làfènráozhāo)
2.詞的上半闋寫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壹種什麽感情?
(描寫了冰、雪、長城、大河、山、原等 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壯誌)
3.本詞承上啟下的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4.本詞表達主旨的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下面對有關句子理解有誤的壹項是(C)
A.詞的上闋,壹個“望”字領起下七句,動靜結合,遠近結合,不僅逼真地寫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闊的景象,而且抒發了詩人豪邁的感情。
B.“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幾句設想雪晴後的美景,由寫實進入想像,開拓壹層新的意境,表面寫雪後天晴,實際上預示著革命成功後祖國河山壹定會更加艷麗美好。
C.“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詩人用“惜”“輸”“遜”等詞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斷然的否定,指出他們文學才華太低,無法跟現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本詞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風流人物”只能是在無產階級和***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因為他們正在創造著前無古人的英雄業績。
(二)
蔔算子詠梅
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壹九六壹年十二月
1.“蔔算子”是_________名,“詠梅”是詞的_________。詞前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詞牌題目小序)
2.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首詞是運用陸遊詞的原題而作,但立意卻和陸遊的原詞相反。)
3.對這首詞賞析不當的壹項是(B(不是“對比”,而是“陪襯”)))
A.頭兩句敘述季節的變化,交代梅花開放的背景。“風雨”是指暮春的風雨,“飛雪”是指冬天的飛雪,它們象征著政治形勢的變化。
B.“已是懸崖百丈冰”是以對比的手法突出梅花開放的難能可貴。“俏”字用得傳神,它既能表現梅花的俏麗,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對困難堅強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爭春”是寫梅只報春,而不想爭占春光,表現梅花謙虛的品質。“山花爛漫”“她在叢中笑”,是用襯托和擬人的手法,表現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詞上闋著重寫梅花傲寒開放,下闋著重寫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內地表現了梅花不畏嚴寒、品格高潔的動人形象。
四,比較閱讀毛澤東和陸遊的《蔔算子詠梅》回答問題。
蔔算子詠梅(毛澤東)蔔算子詠梅(陸遊)
讀陸遊的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雪送春歸,驛外斷橋邊,
飛雪迎春到。寂寞開無主。
已是懸崖百丈冰,已是黃昏獨自愁。
猶有花枝俏。更著風和雨。
俏也不爭春,無意苦爭春,
只把春來報。壹任群芳妒。
待到燦花爛漫時,零落成泥碾作塵,
她在叢中笑。只有香如故。
1.兩首詞都題為“詠梅”,可詞中並未見“梅”,妳能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詠梅的?梅花有何特點?
(第壹首毛澤東的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壹句,聯系生活常識,在“懸崖百丈冰”的嚴冬季節,而“猶有花枝俏”,非梅莫屬;且“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表露無疑。第二首陸遊的詞“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兩句,也把梅“嚴冬開放,春天綻綠”的特點與梅花雖落猶香的高尚品格,盡現讀者眼前。根據兩首詞的描寫,可知梅花有眾多特點:1.不畏嚴寒;2.不與群芳爭春;3.雖零落成泥和塵,也要保留原有香氣等高尚品格。)
2.根據下列兩則材料,說說兩位詞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壹首是毛澤東寫於1961年12月的壹首詞。當時正值國內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際上的反華勢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第二首詞的作者陸遊是著名的愛國詞人,生活在日益衰敗的南宋時代,他壹貫主張抗金收復失地,是堅定的主戰派,屢遭主和派的打擊,因而情緒憤懣抑郁。
(第壹則材料介紹了本詞的寫作背景,三年自然災害,反華勢力如同大自然中的“風雪”與“懸崖百丈冰”的嚴冬季節,而梅花依然“俏”,體現出當時的新中國沒有被困難嚇倒,表達了壹個***產黨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壹切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則材料介紹作者陸遊的生活和思想狀況。陸遊筆下的梅花寂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淒涼、飽受摧殘(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這裏的梅花,象征了屢受排擠打擊的主戰派,但它卻“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從側面諷刺了群芳。這裏把寫物與寫人交織在壹起,表現出陸遊性情孤高,決不與爭功邀寵、阿談奉承之徒為伍的高尚品質和不畏讒言、堅貞不屈的諍諍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五,閱讀《木蘭詩》回答問題。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選擇對字詞理解正確的項。
①策勛十二轉( )A.次 B.回 C.轉動
②賞賜百千強( )A.多 B.大 C.有余
③願為市鞍馬( )A.市場 B.買 C.集市
④願馳千裏足( )A.希望 B.願意 C.能夠
2.選出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翻譯正確的壹項是( )
A.將軍和壯士從軍十年,經歷了千百戰鬥。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
B.將軍和壯士戰鬥死去了,壯士從軍十年勝利歸來。
C.將軍在千百次戰鬥中死去了,木蘭卻在十年後回來了。
D.從軍十年,經歷了千百次戰鬥,將軍死去了,壯士歸來了。
3.對第3段中的“不聞……但聞……”分析正確的壹項是( )
A.采用對比手法,反映戰爭緊迫。
B.采用反復手法,表達了木蘭對親人的深切懷念。
C.采用對比手法,表達了木蘭對親人的深刻思念,極大地豐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復手法,表達了木蘭與親人分離極其悲痛的心理。
4.對“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壹句中的“大”字的理解準確的壹項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積極性很高。
B.“大”就是大規模的意思。
C.顯現戰爭緊張、頻繁、涉及範圍廣。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依次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
①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②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③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④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A.比喻 對偶 反復 誇張 B.對偶 對偶 排比 對偶
C.借代 反復 排比 對偶 D.對偶 反復 對偶 比喻
6.對“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句理解正確的壹項是( )
A.寫征程的遙遠和軍情的急迫。
B.寫戰爭到來的悲涼氣氛。
C.以宿營地空曠寂涼烘托木蘭離家思親的情懷。
D.寫行軍旅途的歡快。
7.朗讀下列語句停頓恰當的壹項是( )
A.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B.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D.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1.ACBA2.A3.C4.B5.B6.C7.A)
六,閱讀《觀刈表》回答問題。
觀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1、請再寫出兩句白居易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加點詞語。
⑴小麥覆隴黃()
⑵婦姑荷簞食 ()
⑶右手秉遺穗 ()
⑷左臂懸敝筐 ()
⑸吏祿三百石 ()
⑹歲晏有余糧 ()
3、翻譯下列詩句。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4、分析“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不需翻譯)
5、詩人描繪了哪兩幅畫面?借此揭示了什麽?
6、本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2,⑴同“壟”,指麥地⑵擔⑶用手握著⑷破舊⑸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為壹石⑹晚
3,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拷。
4,這句詩細膩地刻畫了刈麥者十分矛盾的心理。農民為了搶收,為了活命,再累再熱也只得挺著、忍著,可見處境十分艱難。
5,壹幅畫是壹家農民麥收的辛勤勞碌的情景,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另壹幅畫描寫了壹位貧婦抱著孩子拾麥充饑的情景,提示了賦稅的繁重。
6,揭示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沈重和農民生活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閱讀辛棄疾《破陣子》做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1.“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用了什麽修辭手法?描寫的是什麽場面?
2.“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3.結尾壹句“可憐白發生”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比喻。描寫出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
2.寫出了作者收復失地、完成統壹祖國大業、贏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3.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壯誌難酬的蒼涼沈郁的思想感情。)
八,閱讀王維詩《使至塞上》做題。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對這首詩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壹項是()
A.第壹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說附屬國直到居延(地名)以外,點明邊塞的遼闊,路途的遙遠。
B.三、四兩句,寫眼前景物,並以“蓬”、“雁”自比。從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兩句繼續寫詩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長河”指黃河。
D.最後兩句寫詩人在邊塞的蕭關遇到了侯騎(偵察兵),得知都護正帶兵在燕然前線。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景名句,依據這首詩,描述壹下王維看到的景色以及當時的心情。(60左右字內)
3.對(唐)王維《使至塞上》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蓬草”在古代詩文中壹般比喻故鄉水;詩人自己。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懷念故鄉,熱愛故鄉感情。“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B、詩人以濃郁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已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C、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D、尾聯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字中。
(1.A2.略3.B)
九,閱讀《黃鶴樓》做題。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望,看到的是壹幅什麽樣的畫面?詩人描繪這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漢陽城裏樹木蔥郁和鸚鵡洲上芳草繁茂的畫面。表達了詩人登樓時的思鄉之情)
2。“日暮”(時間)和“煙波江上”(景致)與詩人表達的情感有沒有內在的聯系?談談妳的理解。
(有。“日暮”之時間所見“煙波江上”之景致,優美而迷蒙,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不禁歸思難禁)
十,閱讀《歸園田居》做題。
歸園田(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1,選出表述不恰當的壹句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勞動的內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種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荒穢,指各種野草。
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種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感情。表明避開官場的誌趣,抒發作者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2,詩中“但使願無違”的“願”是什麽?
3,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傾向?
4,賞析“帶月荷鋤歸”壹句(結合本詩說說陶詩的風格)
{1、C;2、歸隱之心願(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3、厭惡官場、喜愛田園(頗為無數仕途不順的文人欣賞);4、描寫勞動歸來的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肩扛壹把鋤頭,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這是壹幅多美的月夜歸耕圖。詩人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語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小詩寫“蟬”性情高潔,清音遠揚的句子: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2.全詩通過清高尊貴的蟬的形象表達了壹個怎樣的道理?
只有地位高而又品格也高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影響才大,不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揚,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醜惡,即使地位再高也不會受人尊重。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孤雁》不僅寫孤雁,還把離亂漂泊中失群者的心情也寫進去,這兩句是:望盡似猶見 ,哀多如更聞。
2.“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聯系〈〈杜詩言誌〉〉壹書中所說:“此時庸庸碌碌之人,誰知傑士心中之事,彼紛紛鳴噪者,不過野鴉之類耳,有何意緒耶”分別說明“孤雁”“野鴉”各代表什麽?表現作者怎樣的心情?
(1)野鴉: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輩(2)孤雁:詩人自比
(3)作者的心情:亂世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鷓鴣》 (唐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1.詩歌以人之哀情寫鳥之哀啼的句子: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2.頷聯寫“雨昏”“花落”用意如何?
以“雨昏”“花落”點染環境,形成淒迷幽遠的意境,渲染了壹種魂銷腸斷的氣氛。
3.全詩除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均詠其聲,重在表現鷓鴣啼聲哀怨淒切,這對表達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全詩借鷓鴣的啼聲哀怨淒切,來表達遊子的鄉愁旅思。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