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從此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這句話到底是錢鐘書說的,還是楊絳說的?

“從此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這句話到底是錢鐘書說的,還是楊絳說的?

錢鐘書說的。記錄在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中。

出自:《我們仨》

原句:錢鐘書說,從此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活著分開比死了更痛苦。

《我們仨》該書講述了壹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沈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壹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作品***分為三部分:

第壹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壹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壹個長達萬裏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壹“萬裏長夢”,講述了壹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

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壹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著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

壹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

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

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

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壹個觀點,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灣。該書從女性視角出發,以平實而細膩的語言,揭示了壹個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深深不舍。

作者在作品結尾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寓所與驛站,古驛道和醫院,虛虛實實,相互交錯。而虛實交錯中,更使讀者親歷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擴展資料:

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壹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

第壹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壹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壹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錢鐘書:

錢鐘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鐘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壹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註》,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鐘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鐘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楊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錢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