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我曾冒雨出去又冒雨回來。
我到過街燈照不到的郊野。
我見過城裏最淒涼的小巷。
我曾走過巡夜更夫的身旁,
不想解釋我為何垂下目光。
我曾停下止住腳步的聲音,
當時遠處傳來斷續的呼喊,
從另壹條街道,越過房頂,
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說再見;
而在遠方壹個神秘的高處
有只發亮的鐘襯映著天幕,
它宣稱時間沒錯,但也不正確。
我已經熟悉這黑夜,熟悉黑夜。
(曹明倫 譯)
賞析
這首《熟悉黑夜》收入1928年出版的詩集《西流的小溪》(West-Running Brook)。全詩描寫了壹個常在夜晚逗留的人的感受。夜晚的壹切常見事物——雨、街燈、呼喊、守夜人、小巷等等都能引起敘述者的沈思冥想,也體現了弗羅斯特的詩歌創作理念:“與眾相通的體驗,與眾不同的表達。”詩傳達了弗羅斯特的——也是人類的——孤獨、無家可歸的意識,進而闡發返回自身探尋事物真相的哲學觀念。
《熟悉黑夜》的情感基調是輕柔哀婉的,孤獨感深深地植根於主人公的心中,他曾獨自冒雨出去又歸來,曾“到過街燈照不到的郊野”。開篇,“雨夜”和“郊野”表明了主人公的生活處境。在讀者感受層面上,淒冷的“雨夜”與黑暗荒蕪的“郊野”同繁華都市裏的“淒涼的小巷”同樣給人以孤清冷寂之感,讀來幽幽斷腸。此外,我們熟知的“巡夜更夫”通常獨自在夜晚穿梭於大街小巷,守夜人不僅為夜晚塗抹上孤寂的色調,也暗示了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存狀態——有時,我們就像守夜人那樣獨自穿梭在黑暗的夜晚中。這種感受在第三、第四節中達到 *** : 腳步停下,沈默升起,此外別無他者的腳步聲,夜的靜謐嚴密地籠罩在主人公周圍。他是徹底孤獨的,與世隔絕。斷斷續續的呼喊聲越過屋脊打遠處傳來,此刻他止住前行的腳步,似乎有所期待,然而這呼喚卻與他不相關——“不是叫我回去或說再見”。“斷續的呼喊”是種隱喻,這喊聲既不是為了將主人公召回,也不是為了與他說再見,在這呼喊聲中敘述者的孤獨感傳遞得更遠。他不認識那喊聲的主人,與人群也失去了聯系,盡管他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這種聲音。這兩句寫出了他遠離社會的徹底的孤獨與隔絕,也寫出了人類生活於繁華都市中卻無家可歸的通常體驗。
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的孤獨寂寞,壹並進入我們想象域的還有弗羅斯特的孤獨感與無家可歸的意識。他對代表俗世生活的城市持否定態度,他向往代表自然世界的“郊野”,那裏沒有城市中無處不在的“燈光”。就如詩歌裏的主人公,他常於夜晚出行,“到過街燈照不到的郊野”。弗羅斯特是新英格蘭田園風景畫的大師,他善於在詩中描繪自然景物,進而表達他對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的思考。我們在各種關於弗羅斯特的傳記中都能看到,詩人自願放棄浮華名利,與家人生活在田野鄉間,以便尋找心靈的安寧。然而我們不能不猜想,自願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的詩人其實感受最深的就是孤獨、隔絕的體驗。
在主人公接下來的旅行中,城市裏不再有“燈光”,唯有“遠方壹個神秘的高處/有只發亮的鐘襯映著天幕”。有人說,這只“發亮的鐘”其實指月亮。月亮也是孤獨的,它獨自高懸於廣闊的天空中;月亮是唯壹的光亮,也許,月亮告訴主人公現在還不是走進人群的時候。這種解釋未免有些牽強,但這種孤獨的體驗確實是每個讀者都曾感受過的。這只“發亮的鐘”也暗示了時間的冷漠。時間在他的旅途中沒有發揮指引的功用——“它宣稱時間沒錯,但也不正確”,它僅僅是在冷漠無情地向前流動。這是否暗示了主人公是與時間無關的人,暗示了人類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悲哀處境?那麽,這是否意味著弗洛斯特筆下的人類有可能成為歷史的背叛者?
綜觀全詩我們發現,當詩人從自然與社會歷史兩個維度考察人類的生活境遇時,發現人類已經無法返回天堂樂園: 人類既不能與自然和諧***存,又不能從歷史中汲取生活的力量與教訓。詩人由此產生了深深的疏離感。
在哲學層面,弗羅斯特認為要想尋找到真相必須排除壹切幹擾返回自身。詩人似乎在暗示,如果想在自身尋找事實真相,我們必須使自己與社會隔絕。然而矛盾的是,隔絕的體驗是可怕的,即便習慣於孤獨生活的詩人本身也是如此,隔絕並不是生活的真諦。
在遣詞造句上,弗羅斯特的功力無人可比。他用“熟悉”而非“習慣於”,表明他對這“黑夜”了如指掌。這是壹種理性的認知,而非感性的直覺。最後壹行的重復不僅使全詩形成回環往復的節奏,且強化了對於黑夜的熟悉程度及黑夜的壹成不變。這首詩運用了旋律感較強的抑揚格五音步十四行詩的形式。弗羅斯特很重視詩歌的形式、聲音同意義傳達的關聯,他對詩歌的形式和聲音的癡迷達到少有人能比的程度。這首詩的技巧運用也很純熟,大量象征的運用使這首貌似簡樸的詩歌讀來意蘊深遠。
(喬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