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如果單純地去解讀這壹句詩的話,會有以偏概全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準確地把握詩意。只有將這壹句放到整首詩的意境中去解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為什麽會說?萬紫千紅總是春?了。原詩如下: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先說壹下,這是壹首寫景詩,詩人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並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春日》解讀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二字,開門見山,點明這是壹個好天氣,說的再通俗壹點,?勝日?就是好日子的意思,尤其結合詩題,我們會想到很多的詞語來描述這樣的好天氣、好日子,如?春風和煦?、?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等都可以說是?勝日?。
尋芳?二字是全詩的主旨,也點明了出遊的目的,說的是在這樣的好天氣裏出門遊春賞春,尋找春天的美好。?尋?字不僅寫出作者的閑情逸致,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泗水濱?點明春遊的地點。首句分了三層進行敘述,以?泗水濱?作結,是詩人為了突出此次遊賞的目的地。詩中的?泗水?並不是山東的泗水,泗水位於山東省中部,源於泗水縣東部陪尾山下,出縣境後又有西沂水、險水、汴水的支流匯入,所以泗水也成為淮河下遊最大支流。歷史上常把泗河與淮河並稱為?淮泗 ?。
(婺源春色)
朱熹生活的南宋,據史料記載,朱熹壹生的足跡並沒有去過山東,因為當時泗水流域為金朝的國土,而且朱熹也沒有出使過金朝的記載。所以詩中的?泗水?是指朱熹老家婺源附近的壹條普通的河流的名字而已。
春暖花開之際,朱熹乘興賞春遊春,遊賞無邊的春光爛漫的景象,是人的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愉悅的,所以就寫下了這首《春日》詩。
(朱熹繪像)
無邊光景壹時新?壹句,描寫的是詩人對映入眼簾的春色的第壹印象。由?無邊光景?四個字可以看出來詩人遊賞的地方是:溪流河谷、漫山遍野都是春色壹片。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出此時的春色畫面:漫山的野花競相綻放,光彩奪目,也正像詩的最後壹句說的那樣是壹派?萬紫千紅?的景象。
這不禁讓人想想到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葉聖陶先生在《記金華雙龍洞》這篇遊記中描寫的春日裏的山色: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壹叢,那兒壹簇,很不少。
(金華漫山遍野,萬紫千紅的杜鵑花)
葉聖陶遊記中的地點是浙江金華,朱熹春日裏的地點是江西婺源,雖然兩人的時代不同,遊賞地點不同。
但是浙江金華和婺源壹帶的氣候、物候是差不多的,兩地處在同壹緯度,而且地理距離也是很近的。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徽州婺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所以朱熹的詩中雖然沒有寫出漫山遍野的繁花似錦的景象,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葉聖陶筆下的描寫進行對比或者進行想象這樣的畫面。
除過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油桐花、各色野花之外。當然還有最能代表婺源的山茶花了,重瓣山茶花的花瓣可多達60片。茶花有紅、紫、白、黃各色花種,甚至還有彩色斑紋茶花,而山茶花的盛花通常在壹月份到三月份月份。真的是可以用?萬紫千紅?來形容了。
(美麗的山茶花)
這裏拓展的說壹下,婺源的茶可是非常出名的,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壹書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誌》中也記載:婺源之謝源茶為全國六大絕品之壹。
無邊光景壹時新?壹句,不管是在詩意上還是在行文上,都很明顯地照應了首句中的?勝日尋芳?。此時泗水河畔的景色正是詩人?尋芳?的結果,朱熹用?無邊?形容映入眼簾的全部春日裏的風光景物。 壹時新?三字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的煥然壹新,也是詩人的視覺體驗和感官享受。詩人對映入眼簾的景物沒有做具體的描繪,只用了?壹筆蕩開?的寫作手法。詩人沒有在意壹花壹草的描繪,而是對春景做了整體的描繪。?壹時新?三字極大地拓展了詩意的空間,這也是?以面帶點?的描寫手法。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兩句,詩人又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春日的繁花似錦。在和煦的春風吹拂下,在明媚的陽光照射下,漫山遍野的春色更加光彩奪目,詩人的心情更是賞心悅目。 等閑識得東風面?壹句中的?識?字又緊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這四個字是說春天的景物有它自身的特點,春天的物候是極富特征的,因為有的花卉只有在春季才會綻放,是春天的花語,這在詩意上又與首句的?勝日尋芳?四字綰合在壹起。這次的遊春賞春給詩人帶來了對春天的全新認識,詩人徜徉在溪流河谷中,欣賞漫山遍野的春色,這樣的視覺體驗是令人感到身心愉悅的。
結句?萬紫千紅總是春?壹句,是詩人對映入眼簾的春色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也是對春天的贊美。詩人的言下之意是說這萬紫千紅的、光彩奪目的景象全是由?勝日?的春光點染而成的,詩人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小結
結合整體詩意,?萬紫千紅總是春?這壹句也是詩人對?等閑識得東風面?的回應,?萬紫千紅?四字近承?東風面?,又遙相呼應第二句中的?無邊光景?,屬於句外的對偶,這樣的修辭又讓詩意韻味十足。
萬紫千紅?照應?無邊光景?,讓詩意產生了極強的色彩感染力,流露出詩人對春色的喜愛之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