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通惠河的歷史

通惠河的歷史

郭守敬引水進大都市。

雨荷河始建於元代,由元代著名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治理。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臺人,心思縝密,精通數學、天文、地理、水利。元至元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什剎海水系修建大都,並以什剎海東岸為大都中軸線。為了解決大都城的水源問題,郭守敬修建了從北京北部昌平縣百福泉到大都城的引水工程。水是從昌平縣百福村的神仙泉引水,向西流,然後轉向南。沿途匯聚了木易、雨荷、玉泉等泉水,再經沙河、清河上遊截流,* * *流入翁山泊(頤和園昆明湖)。從翁山公園經長河(高梁河)流入和義門(西直門)的水,封閉至積水潭(又名海子,明代後稱什剎海)。從積水潭東面的萬寧橋(步良橋、後門橋)經大都城皇城東墻,流經灘、北河岸、南河岸,經雨荷橋南,在李正門出東水關,再轉向東南,在文明門外匯入金閘河。然後從金閘河向東流40裏,至通州區張家灣西的高李莊,進入白河,全長約82公裏。

鮮為人知的是,郭守敬還在元二十六年(1289)主持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匯通河的疏浚工作。這條河南省北起鞍山,北至臨清,全長250裏。這壹段河道已淤塞多年。如果不疏浚,大運河將無法到達北京。郭守敬在匯通河上建了30多座石門。各門設計巧妙,氣勢磅礴,科學實用,故人們稱之為“門河”。通惠河的疏浚使大運河的水運直達通州,為通惠河的疏浚和水運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命名通惠河。

百福泉引水工程和通惠河清淤工程從1292開始,尤其是玉石河段,不僅民工挖河,朝廷官員也要參加勞動。該項目於第二年秋天完成。當時江南的糧船擁擠在積水潭東北岸,也在翡翠河上航行。大都城的人們爭相觀看,熱烈歡呼,就像過節壹樣。忽必烈、從北京和林回來。在萬寧橋上,他看到水面上停滿了運糧船。“過了積水潭,便見水上漂,是壹大樂事。”他親自將萬寧橋至通州的河流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由忽必烈命名。人們壹般稱大運河北運河段為潞河,東便門至通州通惠河段。但元代以前通惠河叫蘆河,金代時叫金閘河,因為金代時也稀稀拉拉地穿過蘆河,還修了堤壩。萬寧橋至金閘河壹段,因在京師,流經元代皇城根部,故稱“雨荷”、“雨荷”。

雨荷就像壹個小秦淮。

在通惠河疏浚工程中,雨荷河第壹段是全新開挖的。在未來,人們會忘記玉溪,因為它將成為壹條隱藏的河流或消失。通惠河疏浚,由於南方的糧食和各種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都城,積水潭東北岸成為大運河的最後碼頭,所以積水潭非常繁華,尤其是東北岸的戴燕謝傑壹帶。岸上遍布旅館、飯店、餐館、茶店和各種商店,成為大都城最熱鬧的地方。積水潭成了大都市最美的景點,尤其是荷花,古代的詩詞很多。如《燕京年》中記載:“...荷花最盛,六月,仕女雲集。遊覽布魯姆時,北岸地區的風景是最好的。綠柳低垂,紅衣粉膩,花滿臉。真不知道人是誰,花是花。”有詩曰:“十裏蓮藕香續,晚風吹步糧橋。”積水潭的“銀錠山景”也成為北京觀賞西山的第壹去處。翡翠河上,也有貨船來來往往,景色壯麗。兩岸也是挨著的店鋪,就像江南的秦淮。

吳忠載疏浚通惠河

到了元代,通惠河疏浚後,最終解決了大運河的問題,使漕運的糧食和各種貨物直接運到了大都市的積水潭。在糧食運輸的高峰期,壹年最多可以運輸200萬噸糧食。但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建城時,城南城墻南移,萬寧橋到崇文門的河道不便運糧。水運只能走東便門外的大同橋下,所以通惠河當時也叫大通河。明朝永樂年間建造的紫禁城、國壇、祠堂和天壇等古代皇家建築使用了大樹和神木等。,只能運到崇文門外,於是在崇文門外(今華士街)建立了“神木廠”。之後通惠河又淤塞了。雖然疏通了幾次,但由於種種原因都失敗了。嘉靖七年,在禦史吳忠的主持下,通惠河因皇家寺院、宮觀等大量古建築的需要再次疏浚。吳中在郭守敬成功疏通了引水路線。據《通惠河誌》記載:“尋元人古遺址,可鑿通疏,導仙,二泉,定二河、玉樹、沙之脈,遇壹畝泉成七裏泊(翁山泊),貫京師東。從大同橋到通州高裏莊、白鶴洞。每160英裏是四個大門。”由於吳忠疏浚通惠河有功,人們在通州建祠紀念他。

清光緒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水運停止,但通惠河的歷史功績卻永存,尤其是在北京的許多古建築中。大部分木材產於南方的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等省,通過大運河和通惠河運到北京。在元明清時期,北京人吃的食物大多來自南方。比如吳中在明朝嘉靖年間疏浚通惠河後,每年可以從南方運輸糧食高達四五百萬噸。還有明朝的時候,文改之後,瓦拉部入侵北京。兵部尚書於謙從通州送糧,防止瓦拉部搶奪通州。他用500輛大車日夜搶糧,運了半個月。後來瓦拉部真的去通州搶糧,結果失敗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大運河承載了大量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