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山水詩人有謝靈運、孟浩然、王維、劉長卿、韋應物、劉禹錫、柳宗元、儲光羲、常建等等。
1、山水詩的介紹
山水詩顧名思義是描寫山水風景的詩,詩中不壹定只寫山水,通常會有其他輔助內容,但表現的還是的山水風景的絕倫之美。古人認為優秀的山水詩,有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征。要做到詩中有畫,就需要能夠用畫筆把山水景物中那份微妙的蘊涵描寫出來。
山水詩起源於先秦兩漢,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東晉隨之也出現了大量的山水詩。山水詩出現在田園詩之後,山水詩的盛行,不僅讓山水成為了獨立的審美對象,同時也為中國的詩歌增添了壹種新的題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進壹步溝通的標誌,也產生了壹種新的自然趣味。
2、山水詩的鑒賞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山水詩的鑒賞方法:
1、默讀悟情
詩味是可以讀出來的。雖然不能放聲讀出,但仍然可以通過默讀來體味感情,當那首清靈飄逸的《再別康橋》珠璣般的語言在腦海中縈回的時候;當元人馬致遠“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西風瘦馬”的憂寂畫面在眼前若隱若現的時候。
2、以景推情
詩人的感情總是通過山水表現出來的,這就叫情滿於山水吧。要品味山水之情,首先要從詩本身出發,壹般來說,特別要註意描繪山水的的修飾性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就含著作者的感情。諸如:“空”“瘦”“長”“壯”等修飾詞,本身就含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3、知人論情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壹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壹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了解他的時代。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於理解古代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