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著走著,天上的月亮似乎在跟著我們。村裏泥濘的道路狹窄、崎嶇、蜿蜒。過了壹會兒,我走到了生產隊的東南角。這裏有大片雜樹林,槐樹、楝樹、桑樹等樹木壹起生長,壹棵接壹棵,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風壹吹,樹林就嘎嘎作響。樹林南邊是生產隊的養豬場,豬圈門朝南,兩排* * *。我看見壹個人站在豬圈前,仰著身子,茫然地望著月亮。父親說他是這片森林和養豬場的看守人。雖然他比我父親小,但事實上,他有生理缺陷。他是個腿腳不好的殘疾人,走路壹瘸壹拐的。因為殘疾,他40多歲還是個單身漢,來這裏是為了保護森林,看豬,由衛生隊照顧。不知道為什麽爸爸帶我出去散步,去了這片森林前面的養豬場。瘸腿大叔看到我們來了,黑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戴書記,妳們父子都不在家過中秋節。妳在這裏做什麽?”父親拉著他的手說:“妳壹個人呆在這裏,來看妳。”我父親是大隊黨支部書記,壹直很關心瘸腿大叔。遞給他兩個冷鍋餅和隨身帶的五塊錢。瘸腿大叔雙手接過冷鍋餅和錢,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麽好。圓圓的月亮掛在村東頭的樹梢上,月光透過樹林照在父親和瘸腿大叔身上,給我壹種模糊而溫暖的感覺...
後來我才知道,父親在月球上行走,是在關心普通人的生活。如今,在我們村,中秋節還有另壹種形式“走月”,即男女老少壹起賞月,在月光下的打谷場或居民區的廣場上載歌載舞。村民的“月球漫步”和我在書上看到的“月球漫步”有些相似。清代的《賈青路走月》中有這樣壹段描寫:“女子濃妝艷抹出門,各歸各,或隨庵,雞叫,月猶舞,謂之走月。”清代風俗畫《踏月圖》詩中寫道:“中秋桂枝庵,姐妹共踏月。夜涼,陸淵只恨繡裙。”可見,在古代,女性是中秋節的主角。20世紀70年代,我家鄉的尼姑和寺廟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月亮在每年的中秋節仍然存在,“在月亮上行走”的習俗延續下來,並有所創新。
1974,高中畢業,回老家工作。那年中秋節,我走在月光下,看到村裏的姑娘們成群結隊地“走在月亮上”,真是熱鬧。不怎麽出門的表哥也出來“月球漫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