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壹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壹,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麽寫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峽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1
《三峽》壹文通篇只有壹百五十五個字,但卻已把三峽的形勢和壹年四季的景色,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其中寫到:急流奔瀉、飛舟禦風、碧潭白浪、瀑布懸泉、峽谷深澗、懸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榮、猿嘯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漁歌、淒清謠諺……三峽七百裏山川風物,萬千氣象,春夏秋冬、景色變幻,無不壹壹生動呈現。可以看出,這篇文字是極為省儉、精悍的,但內涵卻是極為豐富、充實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壹個入情入境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情境互動,激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並通過朗讀進行文意疏通,重點引導學生疏通“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林寒澗肅”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因為這些是學生翻譯中初次遇到的句式,雖然互文和並提的修辭不要求學生掌握,但稍加提示會便於學生掌握句式。
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梳理思路,明確本文的構思之妙。
然後讓學生“找尋景物的特點,領悟自然的魅力。”並進行交流,從中感受體驗三峽獨特的美。運用“讀”、“寫”、“說”的方式讓學生深入課文,品味課文,體悟課文意境。啟發學生拓展延伸,通過聯想和想象,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鍛煉了言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壹步領略三峽景物的獨特之美。接著通過“找尋寫作的美點,感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寫景方法,並為隨後的寫作打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努力體現著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由此迸發了些許火花。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思考、評價及審美追求,讓學生學會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說,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見解,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求得新的發現。
當然,本課教學也留下很多遺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譯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實文言的字詞句,還有容量與時間的更好處理,這些都有待進壹步探索。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2《長江三峽》是劉白羽寫於1960年的壹篇抒情遊記散文,但是鑒於時代的不同,學生在理解本文時很難再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那麽這就讓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存在了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知人論世的方式點滴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盡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並且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習寫景遊記散文的景物寫作手法上,而非不適應現在教學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個課堂教學總的定位問題,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從已經學過的知識中去反思和學習這篇課文,包括“點”與“面”的巧妙設計;包括通感修辭手法的復習等等,這些知識點都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用到過,所以我會盡量讓學生自己結合已有的知識去發現這些文章中的閃光點,學生也較容易接受。
第三,當然是詩歌教學的運用,之前在聽王謙老師上《祖國山川頌》時,就已經領略過詩歌教學的生動和有效。王老師在上《祖國山川頌》時最大的`特點是詩句地巧妙運用,其中最典型的壹次運用出現在課文第八段的講解上。課文第八段主要是頌中國的古典詩歌,之前作者熱情頌揚了祖國的山川地貌、自然圖景,還歌頌了祖國土地上辛勤的勞動人民,肯定他們與祖國的關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寫到“我時時徜徉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天地裏,體會最細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尋味的思想,感受鏗鏘的節奏,婉轉悠揚的韻律,領略言外不盡的神韻,更陶醉於詩人們對大自然嘆為觀止的描畫。”中國古典詩歌神韻兼具,中國古典詩歌是對祖國山川的最好描畫,這壹切,僅是這樣說說學生都知道,但是並不能打心底裏感受或者說是領略到。這壹段在講授過程中,如果僅是說明性地講詩歌和語言是祖國文化的反應,詩歌和語言也是祖國不可缺少的部分,愛祖國必然愛祖國的語言和詩歌,那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對此產生強烈的***鳴,這樣的講授更會破壞原文的散文詩意味。王老師上課時並沒有這樣設計,他也沒有對語言和古典詩歌的優秀多做強調,只是就其中壹個詞問學生:“嘆為觀止是什麽意思?”“從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為止,那麽就是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很多這樣優秀的詩句,說說看。”開始學生並沒有什麽反應,主要是詩歌積累沒有被激活,於是王老師便稍稍地給了學生壹些提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這寫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風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瀑布景色的描寫;還有寫江南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都寫的是春天;描寫夏天的風光的比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寫秋天風光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描寫冬天的也有“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老師壹句也沒有贊美祖國古典詩歌怎麽好,但是壹說完這些詩句,學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詩歌的魅力,從而也發自內心地由此崇拜熱愛我們的祖國,在詩歌詩句的賞析體會中進行了壹次情感和審美的教育。
同樣的,我在設計本篇課文時,也巧妙地利用了詩歌,壹方面是因為古人寫長江三峽的詩歌比較多,資源豐富。課堂壹開始,為了讓學生能對從未領略過的長江三峽風光有壹個直觀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詩歌,並且讓學生也有機會積累壹定的詩歌。教學過程中,針對三峽不同的特點,分別引用不同的詩歌。詩歌的引用,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詩意,而且更容易為學生感知。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優點之外,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參與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師教授為主,除了要求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比如本文其實景物寫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雜,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間斷性地幫助學生做壹些小結,但是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時間比較緊,所以並沒有能及時地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第三,閱讀很多時候應該和寫作結合起來,所謂聽說讀寫,既然學習了那麽多種寫景方式,就應該可以讓學生嘗試地選擇其中壹種或兩種景物描寫的方法,進行壹個現場片段習作,這將更有利於他們理解和運用這些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應該講究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課堂應該註重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相結合,有效地運用詩歌以及學習過的知識來學習和感知新的知識,這就是我這堂課後最大的感受。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3在《三峽之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壹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學習作者細致觀察事物的方法。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在導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壹個感性的認識。初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能把握課文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4《三峽之秋》是方紀寫的壹篇很美的寫景散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通過對三峽壹天之中美景變化的描寫,來表現自己愛三峽之情。編者編選此文的目的是通過讓學讀優美的詞句,來感受三峽的美,激發學生愛三峽,愛祖國之情。
作為教學壹線的教師,如何把編者的意圖給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是在課前必須要考慮好的事。為了能較好的完成這壹目標,我在課前制定的預案中著重突出了三個方面:
1、制作課件。收集了很多與三峽有關的美景圖片,制作成了聲、圖、文壹體的幻燈片,以直觀視覺來增加學生們的感知力,激發學生與作者、與編者、與文本產生***鳴。
2、以讀悟文。通過多種形式的用情的讀文,(師領讀,生領讀,師生互動領讀,重點句中特讀)以讀中感悟來增加學生們的認同力,激發學生與作者、與編者、與文本產生***鳴;
3、寫家鄉。通過選取家鄉的壹處美景進行描述,來培養學生寫景的方法,來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之情。
實踐證明,我的預設是有效的,我的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還認識到,課前預案與課堂生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預案制定的好,課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結果也相反。這是聯系。課前預設的,課堂上並沒有出現,而課堂上出現的課前有沒有預設上。這就是區別。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拘泥於形式、依賴預案。我們要用課堂教育機智來駕馭課堂教學。今後,我將繼續努力,為建設高效課堂進行探索。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5《三峽》教學反思這段時間在進行文言文單元的教學,上了《三峽》這節課後,有壹點小感觸,簡單地記錄了下來。
《三峽》是壹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的很感動。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起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高峻、挺拔而秀麗,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壹樣;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的朗讀感受與學生交流,談是三峽的美。但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文章的感受時,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說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對三峽的贊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過三峽吧,如果他們能夠到三峽看看,感受肯定就不壹樣了。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課文中有趙州橋、故宮博物院等等,我們不可能都到過,如果學生長大有機會去見識,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註重識記,記住壹些“答案”。其實,我們光靠記憶,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吧!
三峽教學反思範文6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情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壹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1、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壹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可以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壹起,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2、新授前相關復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情況下,就應該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復習,而不應該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3、要註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4、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情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可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壹部分的教學提了壹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