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講究的是格律。而不是單純的押韻。
格律,指壹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詩詞格律壹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其中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近體詩中的絕句以及詞、散曲壹般不需要對仗。古體詩相對最為寬松,壹般只有不嚴格的用韻的概念。近體、古體
簡介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麽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麽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區別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壹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壹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壹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壹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用韻
書籍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壹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韻字
《平水韻》***有壹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壹個字)。 上平聲:壹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壹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壹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壹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發展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壹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鹹,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壹看各個韻部裏面的字,又會發現壹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壹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壹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壹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壹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壹下。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註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壹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編輯本段四聲
介紹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妳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麽意思?”朱乘機拍了壹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麽‘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壹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麽是入聲。 那麽什麽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壹下。壹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壹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壹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壹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壹種入聲(此舉例有誤,英語不論英音美音,讀stop時是要發出爆破音P的,不過有例外:其後緊跟壹個輔音開頭的單詞的話,為了連讀的需要,P將只做嘴型不發音)。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壹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壹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壹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註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
舉例
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壹畫:壹 相關書籍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劄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叠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壹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註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麽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沈,再讀得短促壹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壹、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編輯本段律句
句型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壹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制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壹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麽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壹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麽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解讀
這些句型有壹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壹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壹字。因此就有了這麽壹句口訣,叫作“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壹、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壹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壹些情況下壹、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壹首完整的詩。
編輯本段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壹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壹個單位的,每兩句(壹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壹聯,同壹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壹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壹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壹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壹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壹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壹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壹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壹聯的上句要跟上壹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麽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壹、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壹首絕句裏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壹、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編輯本段孤平
前面講到“壹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壹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這壹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壹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壹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如果第壹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麽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壹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壹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壹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壹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壹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編輯本段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壹個特定的名稱,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壹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壹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壹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湧”,“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壹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編輯本段格律改革的新探索
劉嘉立在“關於律詩(含律絕)平仄問題的探索”壹文中,認為律詩的格律包含有聲韻、結構、對仗等幾個方面,而聲韻又分為平仄和用韻兩個方面。在對待律詩平仄的問題上,該文認為平仄屬於聲韻的範疇,而聲韻又可溯源至樂律。借助聲律上的抑揚頓挫(平仄)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是漢語詩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漢語詩體的獨有優勢。但是,正如武術上入門可練壹種套路,音樂上入門可練壹支曲子壹樣,限定了的平仄形式乃是掌握聲律技巧的基礎,而不是聲律技巧的全部。為了更好的運用聲律技巧來表現復雜的客觀事物和主觀情感,必須超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有限的幾種平仄組合形式。 關於律詩(含律絕)平仄問題的探索 律詩的格律包含有聲韻、結構、對仗等幾個方面,而聲韻又分為平仄和用韻兩個方面。在對待律詩平仄的問題上,青年作家劉小烽先生融匯自然門“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的宗旨,實踐彰顯了壹種新的理念。 平仄屬於聲韻的範疇,而聲韻又可溯源至樂律。
(說點題外話這點最重要請妳註意哦!!!!!!如果妳有心寫好詩,意境和靈感最為重要,還有就是用詞。如果妳有心作詩那麽我建議妳對上面的文字看看就算了。不要刻意去研究或弄懂。不要將詩寫成八股文。妳不妨多看看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千萬不要被上官儀的規矩所束縛。否則,寫出的就是平仄句子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