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搬家移住所到另壹個地方居住
②喬遷新居
移居
移 居(其壹)
陶淵明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誌。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壹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賞析
陶淵明的這兩首《移居》詩,寫於義熙五年(公元409年)。義熙四年,陶淵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淵明只得棲身船上;壹年多以後,移居到潯陽郊外的南村,寫下了這兩首詩。他借移居之樂來表達自己樸素的人生理想。
第壹首主要表現得是良友過從談論之樂。首先,陶淵明寫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於迷信的原因,為了挑風水,而是因為那裏有很多心地質樸的朋友,很樂意和他們朝夕相處。而且,這次移居不是壹時的沖動,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從“懷此頗有年”中不難看出。詩的後半部分則寫實對移居後生活的描寫,集中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作為壹個隱士,陶淵明的物質條件並不好,他對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簡陋之極;但同時,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對於壹個文人來說,能夠這樣,夫復何求?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坦蕩的襟懷,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風神自逸。
第二首詩則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處的快樂。陶淵明為我們描述了他的閑適的生活:登高、賦詩、飲酒。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壹個隱士的侃侃而談,向我們描述他的隱居生活,他眼中的農村的生活,而沒有壹絲士大夫所特有的驕持。“衣食當須己,力耕不欺吾”則是陶淵明向我們講述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個簡單而樸素的真理,這也應該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領悟到的。
從以上兩首詩,我們不難看出,陶淵明的詩歌的主要特色是意味淡而實厚。從陶淵明詩歌的文字上看來,沒有什麽華麗的詞藻的堆積,相比於後世的《滕王閣序》之類的駢文大作,實在無法可比。但陶淵明正是在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中,為我們描繪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感悟。以《移居》其壹為例,陶淵明僅僅是描述了他移居南村和他與鄰裏相處的平常不過的情景,但其中流淌著的是汩汩的真情。讓人讀來的感覺是淡而不枯,質而實綺。淡者,質者,乃是他的文字清新,質樸,猶如山裏田間拂面的清風;不枯者,綺者,乃是陶淵明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剝去世俗的封套,唯真性情而已。歷代詩論家認為,讀懂陶詩需有兩個基本條件:壹是要有壹定的人生況味和生活閱歷。黃庭堅《跋淵明詩卷》說:“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知決定無所用智。”二是反復吟誦,領會其中的蘊涵。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寫道:“陶淵明詩語淡而味腆,和粹之氣,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漸出。”可見,陶淵明的詩雖樸雖淡,但個中三味確實值得細細玩味。
又如陶淵明的其他的田園詩,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方宅十余畝,草屋七八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描寫的都是最真實,最樸素的生活本色,不帶壹絲雕琢的痕跡,就像後來李白形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建安文學帶給我們的是悲愴淒涼,那是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下的無奈;西晉文人則為我們貢獻了綺麗之美。而,陶淵明,則以壹己之力,為我們開創了以自然樸素為美的新的文學天地。誠如宗白華所說:“魏晉六朝是壹個轉變的關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壹個新的方向,表現出壹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芙蓉’比之於‘錯彩鏤金’是壹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對於後世的詩歌發展,尤其是後來中國文學史上唐詩的繁榮,陶淵明也是功不可沒的,他對後世詩歌,尤其是田園詩派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得上田園詩人的寥寥無幾,和陶淵明相和者,也不過阮籍、謝靈運等幾人而已。而到了唐朝,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他們繼承了陶淵明的素淡的詩風,成為了唐詩中壹道獨特的風景線,而他們詩歌的剝落繁華,發源於真,歸乎自然,則和陶詩的風格壹脈相承。同時,對於,其他的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李白就曾說“何日到彭澤,狂歌陶令前”(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白居易更是:“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題潯陽樓》)。
讀陶淵明的田園詩,猶如面對壹幅山水田園畫卷,沒有大紅大綠的濃妝艷抹,只覺得如清風拂面,皓月當空,壹碧千裏。而其中的炊煙裊裊,飛鳥啼鳴,日落雲歸,草長鶯飛,則是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