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於成”的前壹句是:貧賤憂戚。
出自宋代作家北宋·張載的《西銘》。
原文選節: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譯文:
富貴福祿的恩澤,是乾坤父母所賜,用以豐厚我的生活;貧賤憂戚,是用來幫助妳成就壹番事業的。活著的時候,我順從(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時候,心安理得,我安寧而逝。
擴展資料: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壹。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
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
張載的《西銘》在傳統社會即備受贊譽而傳誦不絕,其根本原因在於,這篇銘文雖然僅有250余字,但卻為人們安身立命之道的確立構築了壹個***有的精神家園。
而且為社會理想藍圖的構建提供了壹個弘闊的境界。直到今天,這篇銘文所描述的價值理想,所展現的人生追求,仍然有著積極而豐富的意義。
張載認為,佛老的盛行和儒學的衰微,是導致當時社會價值體系多元沖突的思想根源。張載批評佛道二教,“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佛教否定現實世界的實存性而追求自我的涅槃寂靜。
道教否定現實世界的運動性而追求個體的長生久視,雖然二者立言本旨有所差異,但都否認社會存在的整體性、實存性,失卻對社會現實的關懷,拋棄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因而不是合乎世界本真和社會需要的價值觀,要解決社會問題,就要弘揚積極入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