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解釋: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
2.雪山:祁連山脈。
3.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壹座城。壹說孤城即玉門關。
4.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5.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壹帶。西漢時,樓蘭國與匈奴聯合,屢次遮殺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計刺殺樓蘭王,"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鹹嘉其功"(《漢書·傅介子傳》)。此以樓蘭泛指西北地區的敵人。
《唐詩別裁》:"作豪語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唐賢清雅集》:"清而莊,婉而健,盛唐人不作壹淒楚音。"《唐人絕句精華》:"又換壹意,寫思歸之情而曰'不破樓蘭終不還',用壹'終'字而使人讀之淒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之本意矣。"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壹)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解釋:
①龍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壹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壹解較合理。
②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這首詩裏,有壹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壹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麽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壹望而知是壹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壹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妳看這開頭壹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壹點之後,妳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裏之外下筆,自然形成壹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壹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壹來。“萬裏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