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唐詩裏的煙火人間》讀後筆記

《唐詩裏的煙火人間》讀後筆記

我相信每個人心底都有首為之動容的詩篇。但大部分人對於古詩敬而遠之,因為浩如煙海的作品和早已晦澀難懂的語言多少有些讓人望而止步。

無意間讀了這本講唐詩的書,感觸頗多。作者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唐詩的美妙和詩人背後的喜怒哀樂。有些觀點不乏另辟蹊徑,讀之繞梁三日,思之醍醐灌頂。

看過這本書壹直想寫篇關於唐詩的文章,整理素材之後發現很難逃過鸚鵡學舌之嫌。隨後又讀了戴建業老師的《高能唐詩課》以及馬未都先生最近出版的《講透唐詩》。幾位老師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我還是更愛這本《唐詩裏的煙火人間》。

本文也僅將個人關於這本書的壹些有趣內容進行整理歸納。

1.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王勃的才氣是有目***睹的,少年得誌,送別杜甫時寫下膾炙人口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何等豪爽和樂觀。

也許正是因為年輕氣盛毫無忌憚。在沛王和英王鬥雞時,王勃寫了壹篇《檄英王雞》,這篇檄文被武則天看到,稱其不務正事難堪大任,遂貶離京。從此蓄勢待發的仕途變得暗無天日。

很難想象因為壹篇關於大公雞的文章會引火燒身,命運就是上帝投骰子。王勃的悲哀不僅如此,當他寫完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誰又能想到那個長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的風流少年,不幸墜海遇難。也很難想象如果給他足夠的時間,還會有多少千古美談。但現實就是這般殘酷的讓王勃的人生停留在27歲,空留後人悵然:“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第二個倒黴蛋,因為壹首詩葬送了自己多年隱忍換來的壹線生機,順手還拉著自己的好朋友壹起倒黴。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劉禹錫終於得到赦免。整整十年,他們都熬過來了,現在終於等到了重新起用的詔書。

劉禹錫來到長安後遊覽玄都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詩興大發,明說桃花,實諷朝中大臣: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為此剛到長安不到壹個月,柳宗元和劉禹錫又被貶謫到更遠的地方。作為壹起背黑鍋的柳宗元並沒有抱怨世事不公,而是對好兄弟說到: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是如此孤寂。四年後便去世,年僅四十七歲。劉禹錫為他編纂了《河東先生集》。

身處暗惡互相攙扶的壹對好兄弟就這樣因為壹首詩再次喪失柳暗花明的機會。但世間萬物永遠是辯證統壹的,如果沒有劉禹錫的真性情,又哪有柳宗元的真賞識。男人之間壹諾而已,無需過多的修飾和肉麻的花言巧語。

講完兩個因為文章倒黴的故事。再講壹個因為詩作躲過壹劫的故事。

公元756年6月,王維被安史叛軍抓住。安祿山非要給王維壹個官做。王維數次想跑都不成功,不得已做了安祿山的給事中。其實與王維壹起被抓的還有杜甫,只不過當時杜甫的名氣較王維差的遠。

第二年長安收復之後,王維由於履歷有汙點,又被朝廷抓了,按照律法是要被砍頭的,但他趕緊拿出壹首被逼做官時的詩作以證清白: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唐肅宗看到以後頓時生出惻隱之心,再加上弟弟王縉願意用功名給哥哥贖罪,王維才保住壹條命。看來沒事時寫詩言誌也是關鍵時刻可以保命的辦法。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安祿山看到這首詩,估計又將是另壹種結果。

讀完這本書妳會發現大部分詩人都很可愛,個人的率性和命運的捉弄此生彼長。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罷,他們無不用生命和靈魂譜寫出耀眼的詩篇。

2.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李白

李白出生於商人家庭,因此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封建社會還有什麽比這更悲催的事情。相形之下杜甫比起李白他還算幸運兒。

李白早年希求通過拜謁高官實現做官的夢想。那時的李白寫下《蜀道難》,用以表達當時的報國無門的艱難處境。公元742年(42歲)秋天,道友元丹丘把李白的詩文呈送玉真公主,繼而又被唐玄宗看到,李白才得以出世為官。看看李白有多高興: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種毫不掩飾的自誇和喜悅只有李白才敢講出口。

宮廷的日子李白陪皇帝玩樂,雖然寫下“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麽美的詩句,壹心要做像謝安那種匡扶社稷的棟梁之材的李白對此厭倦至極,最終被賜金放逐之後結束了短暫無味的為官之旅。

理想破滅,李白入道。他在齊州紫極宮受道箓,正式入了道教的編制,寫下“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的詩句。同時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安史之亂,永王李遴召李白為官。五十六歲的李白想為夢想再拼壹次。他懷揣“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的夢想傻乎乎的再次出世。可惜命運再次戲弄了這位大詩人。

59歲被特赦的李白並沒有因為命運的琢磨變得頹廢而壹蹶不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永遠不放棄夢想是李白的氣質,樂觀豁達也是李白鮮明的品格。

少年的李白說,“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他三十二歲時寫了《行路難》,三十六歲時寫了《將進酒》。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壹樣的李白。有人覺得他很狂: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有人覺得他活得特別擰巴特別矛盾的: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 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 茫然 。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的灑脫是骨子裏的,李白的詩是噴湧而出毫無雕琢的,追逐夢想的路上他永葆激情。

杜甫

杜甫少年的家庭條件不錯,父親做到從五品的兗州司馬,屬於大唐的中層官員,能給杜甫提供充足的物質供應,但並非大富大貴。20歲杜甫從河南出發,壹路走到江南去看“越女天下白”,後來科舉落第也無所謂,繼續漫遊山東,順便去看望父親,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可見少年杜甫是壹位自信灑脫,無憂無慮的富家子弟

公元747年(杜甫36歲)李林甫壹手主導的,為了搞壹場“野無遺賢”的鬧劇,舉辦壹期科舉考試,最終無壹人被錄用。李林甫把考生們都玩兒了。

杜甫在長安客居十年,杜甫給賞識他的高官韋濟寫了壹封信,吐槽自己的境遇和理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十年客居長安,除了辛酸還是辛酸。心懷遠大理想,卻被現實壹遍又壹遍的碾壓。

步入中年的杜甫,父親離開崗位。那些曾經倚仗的東西,都在逐步遠去。“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這個不是別人家的事情,而是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悲劇。

經歷歲月的磨礪和人情冷暖的感悟後,杜甫看到了與年少時不壹樣的世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安史之亂他穿越火線後終於來到靈武,唐肅宗感動壞了。終於杜甫做了左拾遺。

宰相房綰由於輕敵冒進,導致重大軍事失敗,回朝之後又不思進取,經常和幕僚在壹起談論佛道之事。杜甫反而為其爭辯。看來優秀的詩人不壹定是優秀的政客。最終離開政壇的杜甫到了人生的谷底,也寫下了最膾炙人口也最能反應杜甫性格的那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聖杜甫的情懷是博大寬廣的,他不會像個小兒女般怨泣世事的不公和命運的嘲弄。他的內心油然而生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急呼。他永遠是那個憂國憂民的諄諄老者,他在乎的永遠是天下蒼生,他代言的永遠是最底層的最貧苦心聲。

其實杜甫的名氣在盛唐是沒法和李白比的。所以李白到哪裏都有好酒好肉。而杜甫晚年幾乎過著受人接濟的生活。“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韓愈的這首詩也足以看出早期對杜甫的詩文重視不足。

高適

高適出身於渤海高氏,祖上也曾顯赫過,但是高適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沒落,而他又“不事生產”。高適長大後,不願意工作,家裏窮得叮當響,壹度以討飯為生。高適很幸運,壹舉中第。此時的高適已經四十六歲了,被任命為封丘尉。杜甫也做過河西尉,但他嫌棄工作繁瑣,寧願去當兵器倉庫管理員。與杜甫對比高適更務實,知道理想再大也需要從小事做起。

詩壇有壹段佳話,四十四歲的李白出錢,四十壹歲的高適做導遊,三十三歲的杜甫當捧哏,兄弟三人“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河南和山東都留下了他們浪漫的身影。戴建業老師把這三位活寶的日子形容為: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

他們分手之後,高適參加了有道科考試,做了封丘尉,752年加入哥舒翰的幕府。此時的高適已經四十九歲了。安史之亂,哥舒翰戰敗,投降了安祿山。高適沒有跟著投降,而是找了壹匹快馬開溜。他壹路向西轉進,終於追上了向成都進發的唐玄宗。加封高適為侍禦史,八月又封為諫議大夫,屬於正五品的中層官員。

重情的高適很適合做朋友,但剛毅的高適絕不會因私廢公。

李白因為錯投永王鋃鐺入獄。他趕緊寫了壹首詩,請人轉交高適(淮南節度使)。本想這個曾經壹起吃喝玩樂的好哥們可以拉自己壹把,但高適沒有幫李白。因為高適有他自己的底線。不能和叛亂沾上邊。

與之相反,杜甫因為替房綰說話,失去了唐肅宗李亨的信任。公元759年,他棄官帶著全家來到成都。高適也來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離成都只有五十公裏。對杜甫這位老朋友他卻提供了足夠的幫助。杜甫在信中對此感激涕零,充滿深情地寫下: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

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其實杜甫和高適很多經歷是相似的。比如他們都是有機會獲得縣尉(類似公安局長)的職務,高適認真去做,而杜甫嫌棄其過於繁瑣。安史之亂他們都曾長途奔走投靠君主,也都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高適做官如魚得水,可帶兵打仗也可治理地方。而杜甫卻把壹首好牌打得稀碎。

李白覺得不幹則已,幹就應該出將拜相。杜甫將“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為己任,絕不妥協也從未讓步。高適卻是那個要過飯的苦孩子,他深知務實肯幹才是生存之道。高適就是這樣壹位務實求真的詩人。有性情更有理智,懂得文章練達更深喑人情世故。正因如此,去世前還被封為渤海縣侯。作者壹句話總結的很好:寫詩是李白和杜甫的唯壹特長,而對於高適來說,只是業余愛好。

我個人覺得人生各有所得,適應世俗和遵循本心之間很難說孰輕孰重,人生也不是選擇題,更多是判斷題。如果李杜可以學得更圓滑更落俗,最多朝堂多了兩個高官,但正因為他們沒有放棄內心的執著和夢想,人間才會多出兩位傳唱千古的偉大詩人。

如果沒有“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姑銷萬古愁”的李白,如果沒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杜甫,那就真的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人與大眾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具有更敏感的洞察力以及駕馭語言的超凡能力。當然除此以外超然的睿智也會為詩增色。讓我們看看張籍是如何拒絕別人: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多麽委婉的表達,給足了別人面子,又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悠悠幾千年,詩歌作為壹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流傳至今仍魅力不減。得益於詩人通過短短幾十字便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即使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依然可以穿越千年與作者來次心靈的碰撞。再過幾天就是公布高考成績的日子。看看當年孟郊高中之後的喜悅心情吧。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壹日看盡長安花。

詩人得中之後內心壹洗前恥激動萬分的心情寥寥幾行躍然紙上。

有人得意必然有人失意,"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的杜牧是唯壹登上《資治通鑒》的唐朝詩人。二十六歲作《阿房宮賦》還註解了十三篇《孫子兵法》。只可惜政治覺悟不高,站錯隊而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自此開始風流狂放的日子。自此“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終究沒有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最大的官職也只做到壹州刺史,每到壹個地方,他都認認真真地履行職責,盡可能地為老百姓多做壹點兒事情。那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杜牧褪去浮躁後寫出: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年輕人壹定要讀李商隱的詩,句句都能俘獲小姑娘的芳心。如今用來贊揚老師無私奉獻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其實是這位大詩人寫給她的壹位有緣無份名為宋華陽的女朋友。

某次在朋友家玩壹種叫送勾的遊戲,他又看上了那家的小妾。於是大筆壹揮寫道: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情種就是情種,張口就是追女孩子最討好的情話。

人生最大悲哀是相守後的離別。與李商隱相守十三年後,王姑娘就去世了。溫暖的小家再也沒了,於是有了下邊的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也許愛情就是這樣,到最後再無那些虛頭巴腦的諾言,有的只是相濡以沫的廝守,讓歲月在彼此的心頭刻上最美的烙印。

去世前,李商隱留下最後壹首詩,又帶給後人壹句膾炙人口的佳句。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可以問,我很想問這位情癡寫這首詩的時候到底在追憶人生中有幸遇到的哪個女人呢?

唐詩中還有壹類,沒有邊塞詩的鐵骨錚錚,沒有閨閣詩的似水柔情,那就是田園詩。寫田園詩的高手必然要有錢。這很容易理解,如今朋友圈整天全世界旅行的家夥要麽是有錢,要麽就是跨國公司銷售。

孟浩然出生於書香門第,從記事起就沒缺過錢,以至於對找工作、養家糊口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二十歲到鹿門山隱居了。沒錯,壹個年輕人不去工作,不思考前途,不顧及家人的感受,就這麽沒心沒肺地隱居了。過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日子。

二十年過去了,孟浩然已年近四十決定去參加科舉。可是很不幸,他沒考上。當時在長安很流行壹些文人的沙龍,凡到高潮大家難免唱和。在壹次筆會上,孟浩然低頭略壹沈吟就寫下兩句詩: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二十年的隱居果然讓他對自然的感悟異於常人。

本來他是有壹步登天的機會,唐玄宗讓他說說最近的新作,這家夥居然來了句: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於是感覺被冤枉的皇帝決定順水而為棄用此君吧。

公元740年,王昌齡路過襄陽,拜訪孟浩然。兩人相談甚歡,又是老朋友見面,沒有美酒助興怎麽行呢?當時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已經快好了,但是海鮮和美酒的刺激,讓毒瘡加速惡化,不久後就去世了。

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但又有多少人理解孟浩然背後的無耐和不甘呢?

筆記就寫到這裏吧,其實詩歌的魅力遠不是壹本書可以說清楚的。不得不承認,寫詩對於大部分現代人已經是奢望。但當遇到某個人或事,某句唐詩油然而生,詩到唇邊脫口而出,那種釋然和暢快也是美妙而難得的壹種感受。總之,詩與我更多的是壹種***鳴,每每吟詠之時都仿佛身臨其境,或慷慨激昂,或委婉悠長,總有壹款符合當下或消沈或浮躁的自己。

東拼西湊的終於寫完了這篇讀後感。再次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不壹樣的《唐詩裏的煙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