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壹首詩,描寫和贊美深秋的山林景色。
原文如下:
遠處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翻譯:
沿著上山的曲徑,白雲深處,有人。我停下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染秋霜,比二月春花更艷。
擴展數據:
文學欣賞: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顏色,展現了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中描寫了山路、人、白雲、紅葉,構成了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場景不是並列在同壹個位置,而是有機的聯系在壹起,有主有從,有的在畫面中央,有的在襯托位置。
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語,第四句是主語,前三句描述背景,營造氣氛,為第四句起到鋪墊和襯托的作用。“遠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壹條蜿蜒的小路蜿蜒通向山頂。“遠”字形容山路的長短,“斜”字與“上”字相呼應,寫出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寫雲和人。詩人的眼睛壹直沿著這條山路向上看。白雲飄過的地方,有幾間石屋,用石頭砌成的墻。這裏的“人”照顧的是上壹句的“石道”——這條山路是那些家庭上下的通道。
這樣,兩種景色就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周圍有白雲,說明山很高。詩人運用了穿雲破山的手法,讓這壹片片白雲遮住了讀者的視線,卻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必有別樣的風景。
詩人不會像壹般的封建文人壹樣,在秋天來臨的時候感到悲傷和嘆息。他歌頌大自然中秋色之美,體現了豪放向上的精神。有壹種神來之筆,顯示了詩人的才華和洞察力。這是壹首秋天的贊美詩。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詩人用強烈的色彩和連貫的筆法寫成。
不僅前兩行稀疏的景物烘托出了絢爛的秋色,就連那句“駐足坐楓林晚”看似抒情的敘事,實際上也起到了烘托風景的作用:駐足觀望的詩人,陶然而醉,成為了景色的壹部分,也只有有了這壹幕,秋色才變得更加迷人。壹段改寫後戛然而止,又似悠揚,回味無窮。
百度百科-山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