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旦
鞭炮的轟鳴聲,舊的壹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擴大知識面
王安石的《元日》【出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三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也出現在蘇聯教育出版社第七冊第七單元《古詩二首》】可以算是寫元日詩的佼佼者。
他不僅記錄了宋代除夕夜和元月日的風俗,還寫了唐宋時期迎接新年的情景,表達了自己的哲學觀念:“壹年除鞭炮聲,春(或東風)風送暖入屠蘇。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以新桃換舊桃”,據說他們在鞭炮聲中被送走了壹年,在溫暖的春風,全家人都喜歡喝屠蘇葡萄酒。
“屠蘇酒”是用草浸泡的酒,是當時的壹種民俗。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每個家庭都喝屠蘇酒,順序是先年輕的,後長的。唐代詩人魯通在《除夜》詩中說:“勤惜此夜,此夜徘徊。蠟燭耗盡不要說再見,雞鳴新舊。.....明天誰會是最後壹個捧杯的人”;
宋代詩人蘇轍在《除日》詩中寫道,“屠蘇(屠蘇酒)年年歲末醉,不覺已過七十年”。兩首詩最後都提到了老人飲酒的習俗。喝酒大概是新年剛過午夜開始的。屠蘇,又名“屠蘇”和“屠蘇”,是古代元代飲酒屠蘇的習俗。元代人之所以喝屠蘇酒,是因為壹個傳說或故事:“相傳是壹座草廟的名字。
從前,有人住在壹座草廟裏。每年除了晚上,他們都在井裏留壹個藥貼,讓袋子泡在井裏,元日取水,放在酒瓶裏,全家人喝,免得染上瘟疫。今天,人們有自己的方式,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被稱為屠蘇。(唐漢魏《季華李年間》——《元日》:《入》註)王安石詩中最後兩句說,守夜期間,千家萬戶迎來壹輪紅日,然後,以新桃符換舊桃符。
符濤還涉及另壹個習俗:據說在東海的獨朔山有壹棵大桃樹,樹下有茶和雷宇兩個神,他們可以吃掉數百只鬼。所以有用紅木板在門上畫二神辟邪的習俗。《荊楚時代的故事》:“正月初壹,雞舍上貼了壹幅畫,上面掛了壹根葦繩,旁邊插了壹個桃符,所有的鬼都怕它。”五代以後,舒開始在板上書寫對聯,然後將書改為紙,演變成後來的春聯。
陸遊寫過壹首詩:“半盞未舉,燈前草寫桃符”(《夜雪》),就是這種習俗的生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