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隋朝統壹的詩句

關於隋朝統壹的詩句

1.關於隋唐時期的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壹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

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裏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傑出詩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

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 而死,年四十壹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壹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

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壹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

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

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

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

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 ,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 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

《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裏稱。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

《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壹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

《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禦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

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

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誌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锳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壹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

2.隋唐演義中的詩句天下壹統歸大唐

唐朝統壹戰爭,是唐朝建立後,對隋朝末年在中國各地建立的割據政權進行的統壹戰爭。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軍打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間計俘虜了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1-2]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民反擊,消滅了劉武周,恢復了對代北的統治。經過三次軍事政治活動,唐朝不僅關中根據地鞏固了,而且擴大了地盤,勢力得到發展,可以集中力量經營中原和江南,實現統壹目標。[1] 同年,瓦崗軍已瓦解,山東大部分郡縣已降唐,打敗了中原地區的王世充和竇建德,後又鎮壓了劉黑闥、徐圓朗、高開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東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1] 武德四年又將兩湖地區嶺南並入唐朝版圖,武德七年滅杜伏威部將輔公祏,江南平定。[1] [5]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師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梁師都依靠突厥貴族的庇護,才得以割據朔方。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亂,派兵攻滅了梁師都。[1]

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壹天下。李世民在此統壹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後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3.隋唐演義中的詩句天下壹統歸大唐

唐朝統壹戰爭,是唐朝建立後,對隋朝末年在中國各地建立的割據政權進行的統壹戰爭。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軍打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間計俘虜了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

[1-2]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民反擊,消滅了劉武周,恢復了對代北的統治。經過三次軍事政治活動,唐朝不僅關中根據地鞏固了,而且擴大了地盤,勢力得到發展,可以集中力量經營中原和江南,實現統壹目標。

[1] 同年,瓦崗軍已瓦解,山東大部分郡縣已降唐,打敗了中原地區的王世充和竇建德,後又鎮壓了劉黑闥、徐圓朗、高開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東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1] 武德四年又將兩湖地區嶺南並入唐朝版圖,武德七年滅杜伏威部將輔公祏,江南平定。

[1] [5]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師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梁師都依靠突厥貴族的庇護,才得以割據朔方。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亂,派兵攻滅了梁師都。[1] 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壹天下。

李世民在此統壹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後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4.關於隋唐時期的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壹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

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裏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傑出詩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

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 而死,年四十壹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壹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

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壹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

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

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

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

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 ,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 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

《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裏稱。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

《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壹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

《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禦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

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

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誌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锳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壹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