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裏躺著二十塊石碑,日光燈下閃著微弱的光輝,石碑上刻著先秦至隋唐五代的著名書法作品。細看,鄭博士的書法瀟灑,的的書法自由奔放,的書法意趣盎然,頗有皇家風範...這幾十方碑刻被清代直隸汝州誌推薦為可與春華亭帖、泉州帖、江州帖相媲美。曾任河南巡撫的阿清墓誌銘家畢秋帆在《中州金石考》壹書中稱贊汝鐵為“真宋之寶”。
清代詩人孫浩在《如鐵》詩中寫道:“遙望宋塔,高在雲端,如鐵舊集,名揚天下。宋梅拓枝萬年,官司煩索爭。瓦片落地,紀念碑落地。誰從灰燼中撿寶,石頭爛了還有古漢字。”汝鐵八百年流傳的命運就在於此。
《儒帖》是八百多年前當地壹個小官吏王寫的,在後世越來越有名。那是在宋朝大觀三年(1109)八月,汝州王收集了春華亭帖、江州帖和《三代下五季》並刻成冊,有12部汝鐵片,12卷。因刻於汝州,故名如鐵。
雕好後,王很滿意,又把它們掛在汝州官邸“坐堂”的墻上,然後搬到樓。王松大廈位於汝州北門附近,是唐宋時期的著名建築。建築高30米,上下三層樓,欄桿俯瞰,松山山脈盡收眼底。唐代大詩人李益曾登此樓寫詩:“黃昏時,鼓角如邊州,三十年前我登此樓。今山河哭,悲不止秋悲。”30年兩次去這座樓的李毅,親眼目睹了社會動蕩給汝州人民帶來的災難,深有感觸。這首詩成為千古佳作,被選入大學教材。
碑文搬到了王松大廈,其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散煤擴紙萬年”已經轉化為壹種公共財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印刷。
明末戰亂,王松樓燒了紀念碑。魯鐵的銘文被遺棄在馬廄裏。清順治七年(1650),巡檢司範對其進行了修繕,並增加了兩處題字,共計***14片,再次收藏於衙門,放置於西園古廊下。當時,範為了向民間征集碑文,以刑法威脅可能征集碑文的普通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守州白見自己所存碑文散佚,不知所雲。他還從宋代洛陽買了壹份汝鐵,又抄了壹遍石頭。範的後記丟了。白加序、跋、目錄,並加蓋汝州公章。碑文變成了20塊,現在還在。在社會動蕩時期,碑文經常丟失。1947年,臨汝解放,州政府被毀,碑散於民間。
新中國成立後,時任縣文化館主任的張九義等人在火神廟街壹個老百姓家門前收藏了第壹件。當時家裏人把它留在門口當石凳。1983,縣公安局在拆遷房屋時發現了茹鐵的殘碑,三位局領導親自將碑送到了文化館。“找第壹塊花了四五年,找到了10。在很多人的幫助下,到1983,壹共找到了18。又從開封博物館抄了兩件,原拓未抄。”張天慶導演說。
“張九義致力於收集這些珍寶。‘文革’開始後,張九義把收集到的碑文大部分砌在墻裏,抹上砂漿,把小部分埋在深坑裏,保存了這些東西。”汝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彭忠言說。
1983後,20塊刻有汝鐵109帖的石碑搬進了文廟,其中包含了宋代以前數千年的書法。這時,汝州市文化局提出了壹個大膽的想法——續帖。篩選出宋代以來千年68位優秀書法家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幅拓片,使如鐵總數達到100幅。2006年7月,記者在汝州文廟采訪時,“80塊碑的石刻工作已接近完成”。
如鐵和純葛花鐵
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450萬美元買回了中國最早的書帖宋代原版。這次收購叫“書帖祖師爺”回家!
有人質疑450萬美元的高價。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王說:“這是壹個真正的‘祖帖’,而‘祖帖’就是原作。宋太宗是嚴武的書法家。淳化年間,歷代著名學者墨寶被刻在壹塊棗板上,這是第壹次集中了中國書法的成就。壹千年過去了,世界上公認有這套獨壹無二的書存在。能珍貴嗎?!"
壹張“祖帖”如此罕見,連用的紙都很講究。這是誠信堂的報紙,在中國很有名。明代董其昌曾經偶爾得壹張,不敢寫。仿清朝乾隆禦制,現在每件拍賣3萬元。幾百頁的“祖鐵”是正宗的千年“誠信堂”,光是賣紙就能賣上百萬人民幣。
汝鐵和春葛花鐵是什麽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第壹位書法博士鄭曉華教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觀時期出現在汝州的如鐵、全州鐵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社會上廣為流傳的。”
那時候為什麽會出現如鐵壹樣多的盜版?
宋初,經過晚唐五代之亂,書法藝術遭到嚴重破壞。具體表現:壹是國民書法整體水平低;第二,這麽大的國家,執政近百年,沒有壹個像樣的書法家。現在談書法,作為壹種視覺觀賞藝術,壹種藝術門類。宋代被視為政治家和國家官員的重要職業素質。壹個朝代的書法水平,關系到國家文明程度,關系到王朝尊嚴,也關系到國家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可以想象1992年宋太宗春華亭帖的修改是作為壹項重要的“政治舉措”而實施的。
基於統治者的文化壟斷,宋太宗印得很少,只給皇室親屬和樞密院大臣壹套。更有甚者,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皇宮失火,歷代的刻板和原有的名帖全部被毀。於是,在原版的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重印版,如清朝時修訂的《銀錠花紋復制版》。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買下了這件皇家復制品。被汝州人奉為城寶的汝鐵,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官抄。
“其實,汝鐵在宋代並不突出,但經過金元時期對漢文化的瘋狂破壞,到了明清時期,在其他銘文大部分被破壞的情況下,汝鐵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流傳到全國各地,各地爭相抄引。魯鐵還有兩首孤本詩,‘他書中的所有引文都是基於此貼’。壹首是南唐皇後李煜的詩,壹首是吳越王錢的詩。”彭忠言說。
明清時期脫穎而出的汝鐵,吸引了眾多臨摹者。“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原石汝鐵拓片最好。它來自遼寧。據研究,它是從宋朝皇帝秦暉被流放到北方時流出的。可見汝鐵在當時也是有壹定地位的。”張天慶說。采訪中,彭仲淹提到了他遠在北京的文學朋友。他在故宮看到如鐵的宋托後,來到汝州看帖,看到如鐵的題詞,說:“三位同學真幸運!”
汝鐵就像美酒,越陳越香。記者看了看汝州文廟大成殿西側的汝鐵碑文。首先,書法家用毛筆、黑墨和紙創造了壹種奇妙的手勢魅力。然後800多年前雕刻的鐵畫銀鉤栩栩如生,濃墨幹筆等特效刻畫的淋漓盡致。
中國人的毛筆是從壹幅畫開始的,打破了虛空,留下了字跡,流出的不僅是人心之美,更是萬象之美。因此,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羅丹所說的那條貫穿宇宙、遍及萬物的線,中國的先民們在書法上,在殷墟甲骨文中,在商周鐘鼎文中,在韓立八分中,在晉唐草書中,都作了非常豐富的、創造性的反映。”
寫到這裏,記者突然想起,在全國各地的文廟歷史遺存中,碑刻是最常見、最普遍、數量最多、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許多孔廟都成了著名的碑林,有些孔廟的名字已經比孔廟的名字好了,比如Xi安碑林。蘇州文廟、杭州文廟、江陰文廟都成了碑刻博物館。1983之後,汝州文廟收藏了汝鐵的碑文,開始了艱巨的“續帖”工程,這也是因為對文廟文化特質的透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