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郎的侄子:
學之於書,而議可喜,書之言也入。如果寫作沒有困難,只有壹件事要對妳說。所有的文字,在年輕的時候,都要把天氣變得瑰麗多彩。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變得平淡。其實不是平淡,而是華麗。妳只能看到我叔叔現在很平淡,壹直都是這樣。該養的時候怎麽不看老話,抓不到龍蛇就好好學學。妳只學書本也是真的,妳善於思考和說話。
翻譯:
兩個兒子和侄子:
收到妳的信後,我知道我很好,討論令人欣慰,寫作也有所提高。寫起來好像沒什麽難度,只告訴妳壹件事。小時候,所有的文字壹定是絢麗多彩的。逐漸老化成熟,所以趨於平淡。其實這不是平淡,而是輝煌的頂點。
妳只看到我舅舅現在很平淡,壹直都是這樣。要不妳看看我們以前考科舉的文章,那時候文章跌宕起伏,像龍蛇壹樣,妳先學這個。讀書學習也是如此。想想我說的話。
了解: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人們起初往往喜歡那些情節離奇、語言華麗、感情外露、手法怪誕的作品,坦率地說,他們喜歡豐富多彩的風格。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應該逐步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逐步摒棄表面的熱鬧,在極致中感受精彩。
但是,在學習創作的時候,壹定不要壹開始就追求優雅。藝術積累不足,那麽光只能是雞肋。我們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嘗試運用各種技法去感受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找到自己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才能逐漸返璞歸真,進入高雅的境界。
擴展數據:
宋代藝術家崇尚素淡華美,其理論來源於蘇軾。宋代蘇軾在《與侄兒》壹書中對自己的藝術美學做了非常本質的總結。他說,“平淡是極致的美”。
受當時道家和禪宗思想的影響,他提出平淡即美。蘇軾的平淡,不是那種單純庸俗的淺薄之氣,而是強調符合道家思想的無為自然和禪宗思想的平淡平和,心胸寬廣,適應性強。蘇軾以老、莊、道、禪的清凈空靈之心,看待萬物,創造出壹種自然平淡的意境,符合他的最高藝術理想,即淡泊無限,壹切美都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