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每到寒暑假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寫日記。我為了能在假期末完成作業,總會專門挑壹到兩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二點,端正地坐在寫字臺前,打開日記本,補完壹個假期的日記。
寫詩和摘抄,是最好的方法。而二選壹的時候,我會選擇寫詩,因為寫詩的話,字數更少壹點,摘抄難免得寫個滿滿壹篇紙才行。
現在想來又好笑又佩服,好笑是因為?年少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佩服是年少的我寫詩竟然信手拈來,幾筆就能勾勒出詩的模樣。現在要真說動筆寫幾句詩,我可是得抓耳撓腮,壹時間連詩的樣子都模糊了。
當時,還發生了壹件和詩有關的小事,耿耿於懷直到現在。我的日記本是對媽媽公開的,尤其是這種作業性質的。媽媽有壹天看到了我寫的壹首詩,十分驚訝,竟然平仄有序、還前後呼應,?天空?對應?大海?、?歡顏?對應?笑語?之類的。她立馬將我的詩拿給了當老師的舅媽,並好壹番炫耀。倆人都認為我這個水平肯定能獲獎,就決定要去投稿。
我嚇壞了,那可是我抄的歌詞啊?
但是不記得出於怎樣的考慮,我當時並沒有告訴媽媽和舅媽,只是默默地祈禱不要投稿,要不然就被認定為抄襲了。
故事的結尾自然是風平浪靜,那之後好像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壹樣,媽媽她們也再沒提起過投稿的事情。不過,直到今天我也沒敢向媽媽求證這件事的後續,她記得也好,最好她忘掉。
隨著年紀的增長,表達欲望下降了很多,更不用說寫詩了。當然,我想可能是因為不用被逼著寫日記的緣故。雜草叢生的腦海裏偶爾會冒出壹個自認為還不錯的句子,就像是壹閃而過的流星,來不及許願就絢爛至死。
詩,更成了遙不可及的遠方。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每壹個人在內心都是壹個詩人,直到最後壹個人死去,最後壹個詩人才死去。?
那我的詩人在哪?我想,天空總是有些陰霾,我的詩人藏在了家裏,不出來。我害怕寫下來會窺探到內心的陰霾,更覺得寫詩太自我,沒有胸懷。
直到我看到了第五屆中國(海寧)徐誌摩微詩歌大賽的優秀作品,不禁感嘆到?原來如此?,把生活的脈絡展開,就是詩。
在唐詩裏行走/ 很容易碰到月亮/ 那麽瘦小的月亮/ 為何還要那麽多人/ 擡上擡下邊雨 少年長大/ 月亮遊向了他鄉北在北城 爺爺還活著的時候/ 這個世界的風雨/ 都繞過我/ 向他壹個人傾斜漁舟唱到樹梢 故鄉的落葉也這麽美/ 夾在書裏我偶然翻到它/ 今天才看懂,上面有壹條/ 回家的路鉆石靈魂不堆砌、不華麗,簡單敘事,留下大把大把的空間,卻在某壹點觸動心懷。
這不也正是生活麽。驚心動魄、跌宕起伏可能只是壹瞬間,甚至沒有。在漫長的日子裏,柴米油鹽才是手邊放不下的情結。有的鹹點、有的淡點,還有的可能辣點,都是生活的滋味。
原本壹直以為活得像詩壹樣,該是怎樣的力量。
現在才明白,生活就是詩,妳需要做的就是去詠嘆。
最後,附上寫在朋友圈的壹段話,暫且稱作為?詩?,已經記不得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觸,只記得當時發了之後,立馬被兩位鄰居改編了壹些詞也發到了朋友圈,很生氣,就把這段話刪掉了,苦笑。
壹點、兩處、三四片
幾番閑愁
壹別,二去,三四回
不盡傾述
卻是風揚沙飛,輕巧玲瓏
不望浮雲蔽日
不聽碎碎細細
不探世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