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照
霧很濃,雲永遠悲傷。
瑞瑙金梟獸
重陽節,躺在被窩裏,半夜,身上的寒氣剛剛被浸透。
黃昏後東裏放酒。
還有暗香和袖子。
不死,簾卷西風,人瘦如黃花。
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山東歷城(今濟南)人,著名學者李之女,自幼通曉詩詞。她的詞風清新,語言清晰,在藝術上有獨特的成就,曾被稱為“易安體”,被視為婉約正宗,對詞的看法相當保守。其詞前期寫閑適生活,後期感嘆人生際遇,蒼涼苦悶,有的還流露出對中原的留戀。後人有《虞書詞》,今人有編《李清照集》。簡要分析
此詞是作者早年與丈夫趙明誠分居後所寫。它通過對秋天的哀悼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相思之情。
最後壹部電影和涼爽的秋景。前兩句寫的是白日:“霧濃雲愁永。”這“薄霧濃雲”不僅遮住了整個天空,也遮住了詩人的心。《瑞瑙金梟獸》寫了漫長而無聊的時光,同時烘托了環境的憂傷。後三句從晚上開始,先點明節日:“重陽節”。然後從“玉枕紗廚”之類的壹些有特色的東西,以及詩人的特殊感受,寫出穿透人皮膚的秋寒,暗示詩中女主人公的心情。“憂”和“爽”這兩個詞貫穿了“永恒的壹天”和“壹夜”。深秋,季節和氣候,物質狀態和人情已經在眼前。這就是下壹部電影《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壹部電影是關於第九個節日的。前兩句是賞菊飲酒。古人有在農歷九月九日賞菊飲酒的習慣。唐代詩人孟浩然有壹句“等到山假期,菊花時間我再來”。宋朝的時候,風從來沒有減弱過。所以,重陽節,詩人還是要“東裏飲酒”到“黃昏後”,菊花的清香溢滿衣袖。這兩句話說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只是人的境遇不同:“不死皇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很多東西都不壹樣,過去和現在都不壹樣。就上下片的關系而言,這下片講的是結果。
李清照早年過著幸福的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女性,由於封建社會的束縛,她們的活動受到限制,生活經歷也受到重重束縛,即使是李清照這樣的上層知識女性也不例外。所以相對來說,她們對愛情的要求比壹般男人高,體驗也更細膩。所以,當作者和丈夫分別時,面對單調的生活,不禁以惜春和惜秋來表達自己的傷感和告別。這個詞就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沒有直接表達獨居的痛苦和相思,但這種感覺在他的文字中無處不在。這是通過壹層壹層寫出來的。
巧妙的比喻也是這個詞廣為傳誦的重要原因之壹。在古詩詞中,以花比喻人的瘦並不少見。比如“人瘦如青楊”(宋佚名的夢),“人瘦,比梅花、梅花瘦多少?”(宋·程蓋《傳破江城子》)“天知,天薄。”(秦觀《水》)等等。但與李清照相比,這篇文章是如此成功。原因是這個詞的比喻與整個詞的整體形象緊密結合,非常契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感,讀起來親切。
詞中還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烤雲撐月的手法,深藏不露的韻味。比如下壹篇是關於菊花的,用來形容人。但全篇沒有壹個“菊”字。《東籬》原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詩句,但“采菊”二字是隱去的,其實是隱去的頭。再比如,“八九”這個詞也是如此。在“九”字之前,本來就有“菊”字。因為古人有在九月九日喝菊花酒的習慣,所以這裏也省略了“菊”字。再比如“暗香”,這裏的“暗香”是指菊花的香味,而不是其他雄蕊的香味。“黃花”,即“菊花”。從上面可以看出,整個字裏沒有壹個“菊”字,但是“菊”的色、香、形都在紙上。字裏多了壹個轉折,唱的時候多了壹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加厚了。
設問手法也是詞值得註意的藝術特色之壹。明·茅穎在《詞德》中說:人“只知背後記(指“人比黃花瘦”這句話),不知美在於“不明真相”。這個說法很有見地。“莫道”這句話,其實可以和賀鑄《玉案》中的“有多少閑情”這句話相提並論。不同的是“莫道”這句話包含了反問句和挑釁問句。
袁遺真的《瑯琊榜》是這樣的故事:“易安在重陽給趙明誠寄了壹封信,上面寫著‘醉花’。我真心佩服妳,我也慚愧,我要贏。所有答謝客人並三天三夜不吃不睡的人都得到50元,這很容易作為他們朋友陸德富的標誌。德夫彈了壹遍又壹遍,說:“只有三個精彩的句子”。明城。答:‘道不死,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很容易做到安全。“不管這個故事有多可信,光是這個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人生經歷不是壹般文人所能經歷的;他的藝術風格和技巧不是壹般詩人能模仿的。正是這樣,造就了閨房美人多愁善感而又脆弱的形象。因為這個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特定階級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