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學內容和步驟
壹、指導學生根據註解自學。
二、根據課文註解補充介紹作者及詩題,並講解這首詩。
教學時數壹課時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過虢(guó)州參軍等幾任小官,因故被革職。後來到交趾探望父親,由廣州渡海時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時就顯露了出眾的才華,後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人稱“初唐四傑”。他又擅長駢文,代表作有《滕王閣序》。
教師參考:
王勃的生卒年齡,根據課文註解為公元650—675年,按《舊唐書·王勃傳》說:“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墮水而卒,時年二十八。”《新唐書·王勃傳》說:“父福疇,……左遷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為公元675年。據考訂,王勃生於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於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歲。壹般介紹都把他的生卒年定為650—676年。
關於王勃詩文的評論: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壹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題解:
這是壹道送別友人的詩。當時作者在京城長安。他的壹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慶縣)去任縣尉,王勃寫了這首詩送行。“少府”,當時對縣尉的敬稱。(縣尉,在縣令屬下,主管“治安”方面的壹種官職。)“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動詞,前往。
這首詩的題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課文講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闕”(què),帝王宮門前的望樓,也指城門兩邊的觀樓。“城闕”,指帝王居住的地方,這裏指長安的城郭宮殿。“輔”(fǔ),輔佐,夾輔,衛護。“三秦”,泛指當時長安附近壹帶的地方(今陜西潼關以西的地區)。“輔三秦”即“輔以三秦”,以三秦為輔。“風煙”,隨風飄散的煙。“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個大的渡口,這裏泛指蜀地。“城闕輔三秦”寫作者送別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輔衛著的長安;“風煙望五津”寫友人將要去任職的地方,是五津流經的蜀州。“城闕”顯示長安的氣勢,“風煙”顯示遠處的迷蒙。作者在長安,心已經向往於友人即將去到的蜀州,壹個“望”包含無限深情。
教師參考:
關於“三秦”:秦之後,項羽曾將長安壹帶秦地方分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故統稱三秦。關於“五津”: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壹段的岷江中,當時有五個渡口,名為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宦”(huàn),做官。“宦遊人”,離鄉在外做官的人。宦遊,也稱遊宦。“與君離別意”是說和妳分別的情意,“同是宦遊人”是說兩人都是他鄉的人。“我”來長安,“妳”去蜀州,臨別時有無限深意,作者自己遠離鄉土,又逢別友,十分感慨。他就用兩人相同的處境來安慰臨別時的朋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四海之內,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人。“天涯”,天邊。“比鄰”,近鄰。比,緊挨著(按:比,舊讀bì,今通讀bǐ)。“海內存知己”是說四海之內還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鄰”是說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鄰。作者和朋友分別不免有別離的傷感,但想到四海之內,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遠隔天涯,也如近鄰壹般息息相通。“天涯”極言其遠,“比鄰”極言其近,遠近對照,就顯出了知己的可貴。這裏表現了作者對朋友不拘行跡的真勢感情。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無為”,不要做。“歧路”,岔路,這裏指分別之處。“兒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濕。“沾巾”指哭泣。這兩句詩是說不要在分別的地方(也是指分別的時刻)像兒女般啼哭,讓眼淚弄濕了佩巾。在全詩結尾處,作者勉勵朋友,也勉勵自己:在即將分手時,不必作兒女情態,依依惜別,涕淚沾衣巾。這樣寫來,全詩氣氛就變悲涼為豪放了。
全詩風格清新、質樸,意境開闊明朗,語言流暢,與通常送別詩的纏綿、悲涼的'調子截然不同,表現了作者不拘泥於兒女情長的遠大誌向和不平凡的胸懷。
望天門山
1解題:“望”,遠看,跟“風煙望五津”的“望”詞義相同。安徽省當塗縣、和縣境內東西面兩座梁山在長江兩岸對峙著,氣勢雄偉,意境壯美,富有詩情畫意。大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就藝術地再現了這種形象。
2學生試讀後教師指點: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每句四拍,也有讀為三拍即以最後三字為壹拍的。
3講析內容(教師可以設計提問)。
詩人寫詩時立足點在哪裏?
站在行駛於長江中的船上,“望”的基點不斷移動著,視角也不斷轉換著,自然景觀也就不斷變化著。時間又在推移著,全詩在移步換景。
“望”的情況如何?
長江西的梁山和長江中的梁山,隔江對峙,形成壹山中斷狀如“天門”。“斷”字妙極,顯出“狹險”與“激蕩”之狀。這是遠景第2句寫碧綠的江水受到撞擊以後到天門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渦,這是近觀。詩人進入兩山對峙時,好像覺得兩岸青山急劇流轉,是從江中湧現出來,真實地寫出詩人的視覺感受和觸角感受。第4句寫過了天門山再凝神遠望,滿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壹葉小舟從東方升起太陽的地方駛來,平穩中見出沈靜。本詩描繪了祖國山河壯麗。
4分析藝術手法:詩人巧妙地把遠望和近觀、把運動和沈靜巧妙地結合起來,把激蕩跟瀟灑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壹幅浩蕩渺邈色彩明麗的長江山水圖畫。詩人遊覽祖國名山大川,以他濃烈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審美能力,細致地觀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變萬化的眾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們的特征,並用精練形象富有音樂性的詩歌語言表現出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解題:蘇軾是壹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紮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壹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實終又回歸現實的歷程。
2學生自讀找出不認識的字,對照註釋和查字典自行解決。
3講析內容。不要求學生全懂,因為詞中含有深奧的哲理。只要求學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體的了解。詞人壹開頭就把自己置於茫茫青天之中,廖廓無邊又孤獨可憐,自然的偉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潔的月光下映襯得鮮明醒目。壹個“問”字又在巨大與渺小的反差中蘊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懷,寄托著詞人與天地萬物同壹的超脫思想。詞人心靈負擔畢竟過重,實實束縛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測,想飛往月宮卻又不知道今夜是什麽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現實更苦,於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還是在人間吧!人間固然有悲歡離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長久”,“千裏***嬋娟”。
4分析藝術手法:這首詞設置了壹個博大、潔美的境界來抒發清醒、苦悶、仿徨而又回歸現實的跳脫過程,胸襟曠達,蘊含量極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勸慰了弟弟。這是詞人壹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的心態,還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結構的體現——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這首詞具有極大的形象精練的藝術價值。
山坡羊潼關懷古
1解題這首詞寫作者去陜西賑災路經潼關時的感慨。當時陜西大旱,災民易子而食,作者極其關心人民疾苦,以至於憂愁而死。
2學生運用教師所講知識先讀出節拍來,能夠背誦出來。
3講析內容。峰巒聚集拱衛,黃河波濤洶湧澎湃。潼關東有崤山,北接中條山,西接華嶽三峰,形勢險峻,外面又以黃河縈繞作為天然屏障。“潼關路”三字點出行路艱難,既描述上句,又開啟下文“望西都,意躊躇”。“躊躇”什麽?“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秦都鹹陽的阿房宮,被楚國人燒成焦土。後來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宮闕萬間”,又被毀了,剝削大量民脂民膏。總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裏深刻形象地點出了主題。
4分析藝術手法:看似懷古,其實傷今。立意警辟,形象鮮明,在濃烈的抒情色彩中迸發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輝。語言明白曉暢,富於節律,藝術魅力極大。
留作業:
1自己劃分《天凈沙秋思》中的節拍,並且體會。
2抄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押韻字。
3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點字的好處: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2)天門中斷楚江開。
(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鄒月)
附:《山坡羊潼關懷古》難句解析
①峰巒如聚,‖②波濤如怒,丨③山河表裏潼關路。
1並列復句。第壹部分又是並列復句。第3句分句的主語是“山河表裏”,以下的是名詞性謂語。
2第壹部分的兩個比喻都是把具體的事物比成壹種動作,較為奇突;“聚”指峰巒重重叠叠,“怒”,指波濤翻滾激蕩,表面寫潼關氣勢雄偉、是險峻異常的要塞,實際寫作者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修辭上這是壹種巧妙的比喻,但同時又描寫了景物。
3“山河表裏”是主語,“潼關路”是謂語。“山河表裏”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原來寫晉國外有黃河作屏障,內有太行山可以固守。這是壹種“合敘”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裏山表河”,或者是“山裏河表”,現在說成“山河表裏”,“合敘”中又有交錯變化,難度就更大了。
譯文:“山巒重叠,波濤翻滾;外面有黃河裏面有太行山,這是潼關壹帶的路途。”
傷心秦漢經行處。
單句。主語自述省。謂語是“傷心”,“秦漢經行處”是偏正詞組作處所補語,前面可以加上介詞“於”。又,薩都剌《念奴嬌·登石頭城》有“傷心千古”,也是“傷心於千古”,“千古”作時間補語。“秦漢”是“經行”的處所賓語,因音律要求而提前,也可以說“秦漢”是被動主語。“秦漢”代替“秦漢故地”。
譯文:“在經過秦漢宮闕遺址時非常傷心。”但譯成現代漢語,必須把作補語的介詞結構移到前面作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