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頌
1
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
妳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
妳們密謀用累累的珠球,
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樹背負著蘋果,
讓熟味透進果實的心中,
使葫蘆脹大,鼓起了榛子殼,
好塞進甜核;又為了蜜蜂
壹次壹次開放過遲的花朵,
使它們以為日子將永遠暖和,
因為夏季早填滿它們的粘巢。
2
誰不經常看見妳伴著谷倉?
在田野裏也可以把妳找到,
彌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
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
有時候,為罌粟花香所沈迷,
妳倒臥在收割壹半的田壟,
讓鐮刀歇在下壹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
妳昂首背著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
妳耐心地瞧著徐徐滴下的酒漿。
3
啊.春日的歌哪裏去了?但不要
想這些吧,妳也有妳的音樂——
當波狀的雲把將逝的壹天映照,
以胭紅抹上殘梗散碎的田野,
這時啊,河柳下的壹群小飛蟲
就同奏哀音,它們忽而飛高,
忽而下落,隨著微風的起滅;
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
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裏高聲默默咩叫;
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2.八年級描寫蟈蟈和蛐蛐的詩句九年級 濟慈 的 蟈蟈與蛐蛐 要不要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壹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它爭先
沈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壹旦唱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壹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3.我們學過描寫蛐蛐的名句“蟋蟀們在彈琴”,請收集描寫蟈蟈﹑蛐蛐的《詩經·唐風》《蟋蟀》篇,其詩曰“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等。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詩十九首》之七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古詩十九首》之十二有“四時更變化,歲暮壹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余光中的《蟋蟀吟》:中秋前壹個禮拜我家廚房裏/怯生生孤零零添了個新客/怎麽誤闖進來的,幾時再遷出/誰也不曉得,只聽到/時起時歇從冰箱的角落/戶內疑戶外驚喜的牧歌/流沙河《就是那壹只蟋蟀》:就是那壹只蟋蟀/鋼翅響拍著金風/壹跳跳過了海峽/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妳的院子裏/夜夜唱歌。
4.蟈蟈和蛐蛐的詩歌賞析這是壹首大自然的頌歌,簡析這首詩本來是壹個段落,但是老師刻意把它分為兩層,這樣劃分應該更能讓我們明確這首詩的內容。第壹層中,“大地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這是作者拋出自己的想法,他接著用炎熱的夏天裏有“蟈蟈的樂音”來說明這壹觀點,展現了驕陽炎炎的夏日裏的勃勃生機,歌頌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因為有蟈蟈,所以大自然的夏天不會沈默。第二層中,作者說“大地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接著用嚴冬的寂靜中竟然聽到了“蛐蛐的歌兒”,因為有蛐蛐,大自然本應沈寂的冬天也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大自然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充滿著生機的,作者是用壹顆火熱的心對大自然唱出了自己贊歌,深深地傳達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並由此鼓舞人們愛自然,樂觀開懷地生活。有同學們也許會問:“為什麽不每壹個季節都寫呢?而只選了夏和冬。”對於這個問題老師是這樣理解的:夏天是壹年中最炎熱的季節,是最讓人逃避的懶惰的季節,因為炎熱大自然失去的春天的生機。冬天是壹年中最沈寂的季節,最寒冷的季節。而在詩人筆下,這兩個季節裏都會充滿了生機,大家可以想壹想,春和秋那樣美好的季節該是何等的生機盎然呢? 這首詩在手法上壹個突出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第壹層中炎夏中,鳥兒昏暈了,所有的動物躺到陰涼之處去了,世界靜了,但是蟈蟈出場了,唱出了他的樂音,世界又充滿了生機,動起來了。第二層中嚴冬裏,大地在嚴霜中寧靜了,人們在爐邊昏昏欲睡了,靜了,但是這時蛐蛐的歌兒唱起來了,寂靜的夜晚又充滿了活力。動靜結合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已在《沁園春 雪》中感受過,這裏再次接觸,有沒有新的感受呢?這是濟慈早期創作的壹首富於哲理性的小詩,洋溢著明朗歡樂的情調。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於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慈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壹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律,從而贊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小詩很富於田園詩的情趣。著墨不多,冬夏兩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籬笆和濃陰,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溫暖的爐邊,把人自然引入靜謐安詳的境界。這時傳來的蟈蟈和蟋蟀的聲音,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真可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收到以動襯靜的效果,能喚起人壹種親切的回憶。為了適於表達主題,詩人采用了冬夏對比的手法,然而,由於夏冬兩種境界之情調十分相似,加上詩人明寫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蟈蟈的巧妙聯想,使全詩渾然壹體,毫無割裂之感。
5.描述蟈蟈的詩句《夜書所見》
[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淒情暖意、歡懷掛心。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
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裏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鬥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
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淒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悲歡交織,以歡掩悲。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壹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
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壹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壹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
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壹曰 " 百代" ,壹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文心雕龍·物色》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詩壹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夜書所見 6.詩歌賞析蟈蟈與蛐蛐蟈蟈與蛐蛐
濟慈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蟈蟈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壹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它爭先
沈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壹旦/唱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壹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詩詞版譯文
蛐蛐
蟈蟈與蟋蟀
濟慈
大地富詩意,綿綿無盡期:
日炎鳥倦鳴,林蔭且棲息。
竹籬繞綠茵,芳草新刈齊;
其中忽有聲,繞籬悠悠起—
原是蟈蟈歌,歡樂渠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盡,歌來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叢中休。
大地富詩意,綿綿永不息:
冬夜洵淒清,霜天多岑寂,
此時有竈爐,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興,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蟈蟈歌,來自遠山青
英文版蟈蟈與蛐蛐
On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7.蟈蟈和蛐蛐》壹詩中,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韋應物《遊開元精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白居易《宴散》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壹院香。
——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壹院香。
——(高駢《山亭夏日》)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秦觀《納涼》)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壹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
——(陸遊《幽居初夏》)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楊萬裏《夏夜追涼》)
8.描寫“蟈蟈”的古詩句有哪些《促織》[ 唐 ]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麽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壹二兩句寫自然環境,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淒愴落寞之感;引發後兩句書寫的思憶之情,思念家中小兒此時可能還在挑燈夜戲,挑逗鬥蟀。
孤獨之時幻想天倫之情,蕭索之景催發想念嬉耍之樂。《夜書所見》[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淒情暖意、歡懷掛心。
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裏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鬥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淒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
悲歡交織,以歡掩悲。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壹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
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
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壹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壹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壹曰 " 百代" ,壹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促織》鑒賞: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復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麽,或要求著什麽,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
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壹激,往往不禁淚下。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
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裏、在屋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麽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織灑下淚水。
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著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最後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夜書所見》中的“見”是壹個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見,所見的意思。所以在這裏應讀“jiàn”。
壹二句寫悲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三四句敘歡情,深夜挑促織,異地思歡情。壹悲壹喜,悲喜交潛,以歡掩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強烈思親之情。
虛實相益,以實映虛。全詩四句中壹、二句寫所見實景:葉落聲寒,水動風涼。
三、四句寫引發想象:黑夜明燈,童觀蟋鬥。所見所聞,或明或暗,虛實相映。
滿耳秋聲,滿目秋夜,滿懷鄉情。實中有虛,寓虛於實,言寥寥而意無盡!心馳神往,遠近互動。
詩人因身受寂夜孤單之苦,而產生眷戀遠方親人之心。雖身在千裏之距,嬉戲場景猶在眼前。
近處寒葉聲聲擾,天倫樂事曼曼來。那物那景,直教人無限唏噓。
冷暖兩分,“寒”“挑”傳神。“寒”字壹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淒清之意。
“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寫出兒童的專註嬉戲、輕挑細撥、忽屏息觀鬥、忽乍喜興呼的鬥蟋蟀場面,全在壹“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挑”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