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楊嬌也是小有名氣。我的家鄉附屬於神秘的“八閩母山”——梅花山南麓。被群山環繞的小村莊是壹個坦坦盆地。兩條清澈的河流蜿蜒穿過村莊,像兩條龍在嬉戲。在河流交匯處的回龍橋右側,矗立著壹座寶塔般的建築——日文昌閣。
壹個國家有壹個民族的象征,壹個民族有壹個民族的信仰,壹個宗族有壹個宗族的圖騰,壹個文化的故鄉有壹個文化的故鄉的象征。文昌閣就是這樣壹個象征。尊師重道,崇文尊孔的地方都有文昌閣,更不用說遠的地方了。比如長汀的文昌閣,連城的文昌閣,上杭的文昌閣就位於其中。翻閱溫陽傅氏族譜,族譜中記載文昌閣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十九年(1754),歷13。此後,天後宮和古武廳被建立在亭子周圍。既然叫文昌閣,就和儒者崇敬的聖人孔子有關。的確,文昌閣的壹樓到三樓分別供奉著孔夫子、文昌帝和長得極其醜陋卻極其好讀書的魁鬥星。可惜不知道什麽時候,孔子,文昌帝,魁星被黃鶴帶走了,只剩下這裏的高閣壹個人。所以當我走進文昌閣時,空蕩蕩的大廳傳達給我的信息是莫名的孤獨和茫然。文昌閣初建時,農歷二月初三,春意盎然,村裏鄉紳、文士相約登上文昌高歌,點清風,吟詩作賦,稱之為遠方,是壹派風光熱鬧的景象。據說這座亭子建成後,楊嬌人真的“文學發達”了。難怪清代未上海灘的才子丘福感嘆:“古蛟在杭北,山川壯麗,出了壹個高貴人。”但這裏的凝聚力包含了多少楊嬌人的艱辛和勤奮?聽文昌閣二樓nave寫的壹副對聯:半夜讀五破車,忽然衫白拋;淩霄的色彩凝結了瓊閣,使它成為壹個美麗的地方,壹會兒就讓紅綾充滿了蛋糕。蚊子從鳳凰飛來。70多年前,楊嬌革命形勢動蕩,今天的楊嬌經濟建設蓬勃發展,是另壹種動蕩局面。在這動蕩的形勢下,楊嬌變了,變得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吉祥,我不禁為昨天嘆息,為今天欣慰,為明天歡呼。
“焦得雨雲海擴,文光牛鬥顏昌輝。”
妳是文明的象征,妳是家鄉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