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漁歌子》描寫的是壹幅色彩豐富的美麗的春天景物圖,我讀到的描寫色彩的語句有————--————

《漁歌子》描寫的是壹幅色彩豐富的美麗的春天景物圖,我讀到的描寫色彩的語句有————--————

《漁歌子》說課設計 2009-03-28 11:08:45| 分類: 說課設計|字號 訂閱

《漁歌子》位於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張誌和寫的壹首詞。本組選編內容全是描繪的山鄉田園風光:在鄉間的小路上,妳會聞到瓜果的飄香;在夜晚的池塘邊,妳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妳會看到成群的牛羊。我們隨著課文,走進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體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片段,進而進行綜合性學習。《漁歌子》便是借鑒了民間的漁歌而成的。此詞語言清麗自然,寄情於景,寫景簡潔優美,以詞入畫。青山、碧水、白鷺、紅桃……江水漲、白鷺飛、斜風、細雨……似壹幅水墨丹青展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展示了壹幅怡情山水的“漁歌圖”,讓我們陶醉於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閑而自由的生活樂趣。學生到了四年級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內容,學習這類教材也有了壹些基礎,能夠在認知內容的基礎上作深層的思考,體會詞中的意境。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處的位置,結合年級特點、學生接受能力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學生識記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過程與方法目標則是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於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其中,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展開想象,反復誦讀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景。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關於教學程序設計,我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由壹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知道唐代大詩人張誌和就是在這裏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這裏可以給學生補充講述壹些有關詞牌的知識,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在課堂上作個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繼而由題目入手,從學生想到的“漁夫、漁歌”引入到詞的教學。 2、感知詩詞大意的環節。 關於古詩詞的朗讀有這麽幾個要求,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對詞的意境有個大體了解,需要讀通、讀熟,讀明白。讓學生借助註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這裏采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可以增強對詞的感悟,帶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與體會徜徉在語言文字中,課堂上響起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詞的韻味就彰顯出來的。3、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詞內容的環節《漁歌子》勾勒出的是壹幅濃郁的江南風味的垂釣圖。顏真卿曾稱贊它說:“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教學中以畫的角度來學習欣賞這首詞,分以下幾個步驟: (1)墨線勾勒,江南春景物繁多。張誌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壹位大畫家,顏真卿不是說張誌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嗎?那麽我們看壹看,張誌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麽,用筆圈出來。學生初讀詞,就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美好。讓學生在頭腦中攤開壹張畫布,根據詞的內容,具體到意象,妳會在紙上畫上哪些景物呢?學生很快會從詞中發現“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這些構成了壹幅美麗的春景圖。讓學生再去讀詞,看詞中還隱藏著什麽景物。學生會由“青箬笠、綠蓑衣”知道畫中還有人。似乎至此,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均已躍然紙上。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2)濃妝著色,江南春五彩繽紛。進壹步引導學生:如果妳就是能詩擅畫的張誌和,妳用什麽色彩來描繪這幅畫呢?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詞,詞中描寫顏色的詞有“白、青、綠”。再讓學生讀詞琢磨,看,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壹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粉紅桃花夾岸的苕溪裏,無數肥美的青色鱖魚在水底遊動,詩人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壹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到詞中去聞壹聞,自己去讀壹讀,看妳聽到什麽?看到什麽?又聞到了什麽?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後,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3)配樂讀詩,江南春生機勃勃。伴著“高山流水”的音樂聲,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品出不壹樣的韻味,閉上眼睛,靜靜地想象,會有壹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展現在妳的眼前呢?這對孩子們而言也是壹個很好的引導,從壹個層次到另壹個層次的深入。(4)聯系作者生平,使感悟從詩句走向內涵向學生介紹作者背景,加深理解:詩人張誌和僅僅是貪戀美景而樂而忘返嗎?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張誌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誌和”,後來因事被貶,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壹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壹首詞:課件出示《和答弟誌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師生作詩和詩,讓學生理解作者“不須歸”的理由。那我來當哥哥,妳們來當弟弟張誌和,看看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的問題?師:賢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生齊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然後問:“弟弟呀,妳為什麽不歸?”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設計這個對話學生能很輕松地進入詩中,張誌和“不須歸”的心聲就會從學生的口中湧出,對“釣”的文化含義,學生能簡潔的接受,深刻的感悟。讀寫結合,進壹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詞的誦讀,便是要在這樣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5)課外拓展,升華詩情: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首詞流傳至今壹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先填寫傳唱《漁歌子》或《漁父詞》,讓學生試讀,找出兩首詞的不同。這裏指導學生朗讀,要讀到字裏去,讀到詞的背後去,讀到作者的心裏去,江南春才更顯韻味。假如我們來到浙江湖州我們會看——西塞山來到西塞山我們壹定會想起壹個人——張誌和想到張誌和妳壹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壹首詞——漁歌子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就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壹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在學生深情地誦讀中,讓他們搜集張誌和另外四首《漁歌子》誦讀進壹步感受古詩詞文化。壹首好的詩詞本身就是壹曲美妙的音樂,壹幅優美的圖畫,壹段精彩的描述。我希望自己與孩子們壹起都走進了詞人他那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