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樣的?烏臺詩對蘇軾有什麽影響?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樣的?烏臺詩對蘇軾有什麽影響?

烏臺詩案是北宋時期的文學監獄。結果蘇軾在五臺被捕入獄4個月。在禦史中,程、於、何等人在湖州謝尚表中摘取了蘇軾寫的句子和詩詞,以誹謗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確實嘲諷了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該案件首先由審查官報告,然後在審查官監獄審判。所謂“五臺”,即玉石臺,因府衙各處都種有柏樹,故又稱“白臺”。烏鴉經常在柏樹上築巢,稱為五臺。所以這個案子被稱為“烏臺詩案”。

宋神宗元豐二年三月(1079),蘇軾調到湖州。詩案起因於蘇軾赴湖州任職時所寫的《湖州謝尚表》。桌子上寫著:“我發表了演講。有了妳的好意,我搬到前面去寄了,就在這個月20號。福安的風俗在東南算不了什麽;山河清澈,所以此庭極好。妳所關心的人也和我們壹起被選擇。我感謝部長。傅念宸性格倔強,名聲稍遜。討論廣泛,文獻淺薄。每個凡人都必須有壹些東西,但壹個部長沒有壹英寸長。荷蘭第壹個皇帝的錯誤,三亭;陛下已經聽到了,並支付給了兩個州。不要痛苦,就要激情,回報就少。可是,只有在局裏的時候,我才沒有工作;法律法規是有的,雖然勤奮彌補。罪惡很多,我還知道。老公越有名,越能借錢顯擺。谷瑋沒有形狀,妳不知道格雷斯嗎?此蓋遇皇帝陛下,天滿人,海滿人。用人單位不問編制,嘉善遺憾不能。明知道是愚蠢的,不合時宜的,就很難趕上新的進步;看他年紀大了還鬧事,要不他可以收養王。而我在錢塘,享受著它的風土人情。魚鳥的天性,在江湖中可以自得;吳越,也是陳安的教令。敢拒服法,私了官司。基於朝廷的仁心,基於安慰老人的希望。我沒有責任。”蘇軾訴苦詞中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引進的壹批“小團體”。“搗亂”這個詞已經成為保守派攻擊改革派的常用語。這些話自然刺痛了那些還在竊高位謀私利的“小人”。第壹個站出來舉報蘇軾的是何,其次是王安石的學生。被何、、等人百般陷害,只好下旨將蘇軾交給禦史臺,由以為首的“根勘院”負責審理。他的筆法越來越犀利,控訴朝廷的貧弱。他渴望有壹天能平靜下來。然而“天下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就這樣,壹場駭人聽聞的文字獄開始了。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丁力等人奉命調查,立即派太常大夫皇甫尊到湖州逮捕蘇軾。八月十八日,蘇軾被押解到京師,關進皇宮。經過兩個多月的“尋根”審判,蘇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禦史臺沒日沒夜地刑訊逼供,真是“屈辱壹夜”。最後,丁力等人給蘇軾定下“四大罪狀”,要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宋神宗面對禦史臺的報道,心裏還真有些納悶。當時,宋太祖和趙匡胤有壹個遺囑:除了犯叛國和叛亂,他們不會殺死部長。丁力等人勢必要殺蘇軾,輿論壹片嘩然。他們認為蘇軾沒有犯叛國罪,不應該受到重罰。更奇怪的是,新舊正直的人都紛紛上前相救。迫於各方面的救助和輿論的壓力,宋神宗對蘇軾產生了寬大處理的想法。最終,蘇軾獲輕判,以“黃州團練助教恩寵”結案。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歌作品在創作上既有繼承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貫穿始終的“回家”情結背後,詩人的筆觸從少年的無端嘆息,逐漸轉向了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以前的作品主要體現蘇軾的“特定的政治憂患”,後來的作品則以“廣闊的人生憂患”為主。蘇東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過去對人生的態度壹直是嫉惡如仇,壹說到惡,就是“像臺灣的蒼蠅,吐出來。”在杭州,在壹首獻給孔文仲的詩中,他表現出對權貴官場的蔑視:“我是麋鹿,但我怕我不高人壹等。”不僅如此,他還為監獄裏的犯人呻吟,為沒衣沒食的老人吞咽。他寫農村田園詩的時候,題目是《吳中天賦談》:“流汗赤膊,價賤如糠。賣牛交稅,拆房子,不像明年餓肚子那麽膚淺”;他在唱《春到山中花遍地》的時候也寫過農民的糧食。農民吃的竹筍不鹹,只是因為“三月無鹽”,直指朝廷壟斷;他寫到被招募的人挖運河接鹽船,他的筆法更犀利:“人如鴨豬,拋泥濺水”;他控訴朝廷貧弱,他渴望“堯舜之王”,渴望有壹天“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他詢問道:“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他輕佻:“誰怕了?壹場煙雨就是壹輩子!”然而,“世界是壹個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夢後黃州的貶謫生活使他“諷刺與殘酷,筆鋒犀利,緊張與憤怒,這些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壹種燦爛的溫暖、善良、包容與和諧。很甜很成熟,很透徹很深入。”下棋的時候,他悟出:“妳下了就有輸贏,下了就什麽都沒有了。”。在幽林幽山之間,他豁然開朗:“千山吹笛夜涼,路暗嬌百花。不知人是不是在改變世界,酒是沒有歸宿的。”他不再執著於“奮鬥有當時之誌”而是“舟楫自此死,江海寄余生。”所以蘇軾漫遊赤壁時,面對“江上清風,山中明月”,感嘆“天地之間,萬物自有其主,非我者,為世人所理解。”他飄然獨立,只想做壹個孤獨的洪:“拾盡寒枝不肯活,孤沙洲冷。”

其次,文化上,前期提倡儒家,後期提倡道家。前期在做官的道路上急於求成。即使他有“回家”之心,也是“回天地如船”,“功成身歸”。他有儒家倡導的社會責任感,對民間疾苦深表關切:“秋收莊稼不滿眼,麥種奇缺。我總是以這個國家的人民為恥,刺在皮膚裏。人生五千卷,無壹字救饑”;他渴望在戰場上展示自己的偉大。“為什麽不在他的太陽穴上微微結霜?”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特別是在密歇根州徐州的時候,他的入世精神壹直很強。蘇軾在政論文章中多次闡述《易經》“天道康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終有壹日,發奮圖強”,積極改革,為改革吶喊。後來特別是兩次被貶後,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歸佛教,企圖擺脫宗教。他意識到他和宮廷權貴“不是壹家人”。“人們所追求的所謂‘名利’,對他來說已經是‘鶴骨霜化,心灰意冷’了,他只能埋頭苦幹,並沒有‘望西北而打狼’的遠大誌向。”可憐的猿撲進了森林,馬也筋疲力盡了。"對於經歷了宦海沈浮人生的蘇東坡來說,他說出了發自心底的最真實的感嘆,"憂壹場東南雪,人生有多清?”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啟發,他在黃州、徽州、儋州等地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並樂此不疲。當王太後允許他住在太湖邊時,他喜出望外:“十年夢裏送西風,此行真是為翁。最後,他可以在船上旅行,他是“徒勞的徘徊”。“久旱之後,蘇東坡像農夫壹樣高興和滿足。他寫了壹首詩:“雨下三尺,自然無心,不可捉摸。我會忘記它,然後去睡覺。我會躺下來聽墻上的人說話。腐儒百年辛辛苦苦,耕田不為大眾所憐。將視為跨越西北山泉千步。大家都知道我沒錢。"

再次,在風格上,之前的作品氣勢磅礴,奔放如洪水決堤,瀉千裏;後期作品空靈雋永,簡淡如深柳白梨,幽香遠清。就詞而言,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不多。據朱鏡華先生統計,類似作品約占蘇冕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且多集中在當時創作主流的密州徐州:有“文筆有千言,胸中有萬卷,令妳堯舜。這有什麽難的?”妳用理的時候為什麽不躲在我這裏,清閑的看?他長的很健康,但10歲就死了,打架前鋒芒畢露;壹曲《江城子密州打獵》,絕不能用“十七八個持紅獠牙的女人”悠閑地唱,而必須用“東州壯士立掌,吹笛擊鼓為節,頗為壯觀。”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那個時期積極的為官態度。後期的壹些作品既有當地人情懷的風格,又有待客的韻味。如詠物抒情、緬懷風景、懷古情懷、送禮遠離、田園風光、談禪論理,幾乎包羅萬象,絢麗多彩。這部分約占蘇軾全詩的十之八九。雖然也有“人間如夢,壹瓶還在月上”的大慨嘆,但更多的是“花酒攤來了又走了,壹點酸楚開了花”的小遺憾。他逃離了仕途,開始靜觀自然:“森林破碎,山竹掩映,蟬鳴小塘。”他越來越覺得難以用言語來承受心中的痛:“在人前很難低聲說出其中的深意”;他把自然和人類融為壹體:“春色分三份,塵埃分兩份,流水分壹份。細說起來,好像不是華陽,不過是壹點點眼淚。”其間大有莊子之味而化為蝴蝶,我忘乎所以。至此,他驅逐了所有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咆哮,以及針砭時弊的批評。它的題材越來越廣,風格越來越平淡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