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以下送別古詩的感受和體會如下:
1、駱賓王《於易水送人壹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此詩中崇敬荊軻古今壹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壹種激越之情。後兩句寓情於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誌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此詩中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裏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3、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中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4、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中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5、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此詩中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裏可***,所以寄愁於明月隨風而致。此兩句有三層意思,壹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於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通過想象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壹。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供參考。
2.送別的詩和感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壹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壹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沈,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遊子離人的思鄉之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詩展現了壹幅寂寥、冷清、沈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皎潔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鋪上了壹層霜。樹上的鴉鵲已進入了夢鄉,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飄灑下來,沾濕了庭中的桂花。這壹幅清雅、靜美的圖景不禁誘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壹輪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濃濃的愁思落在了誰家?
3.古詩詞離別的感悟寫壹篇作文時間,壹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東西,他固然重要,但有時我真的好討厭他,是他,讓人們拼命追逐,整天過得渾渾噩噩,也是他,給人們帶來了離別!
我真的好討厭離別,他是苦澀的,令人心酸,誘惑眼淚的,該來的總會來,該離開的也總會離開,而這壹切的指揮者就是時間。人的壹生免不了會面對分分合合,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好的,註定有緣早晚會相遇,註定離別早晚會分開,俗話說的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人說過經歷多了會習慣,分離多了會麻木,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不對,經歷雖然多,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分離雖然多了,但每次離別的對象會不同,感情也不同,有時我常常會想,人為什麽要分離,分離是為什麽會心痛,我最害怕離別的場面。說實話,我不是壹個愛哭的女生,但每次面臨離別,眼淚總會落下,甚至我曾想過為了不面對離別,我想把自己包裹起來,只有自己的世界那永遠不會有離別,不過,那應該是不可能的。
想了好久的問題總會有答案,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離別,勇敢的挑戰時間,離別並不代表將永遠失去,朋友間,離別後的壹句問候,偶爾的聊天,會讓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戀人間,分手後的,壹條短信,壹封郵件,那曾經相惜相知的心會輕輕顫抖;親人間,離開後的壹個短短幾分鐘的電話,即使遠隔千裏也會彼此心暖……
離別,也許是另壹個美好事物的開始,讓我們收起離別的悲傷,用微笑祝福對方不是會更好嗎?
4.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1、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出自唐代陸龜蒙的《別離》。
翻譯: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願在離別時涕泗橫流。
賞析:“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壹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
翻譯: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
賞析:此兩句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壹般,得出壹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壹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唐代高適的《別董大二首》。
翻譯: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妳呢?
賞析: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不過他只是董大遇合壹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
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註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4、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出自南北朝範雲的《別詩二首·其壹》。
翻譯:上次離去時,雪像花壹樣地飄落,如今再度前來,花開得像雪壹般的白艷。
賞析: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淒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5、晚日寒鴉壹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
翻譯:落日裏寒鴉歸巢,壹片傷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感受這離愁別恨的苦楚,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賞析: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復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因而以下文字,即從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而事實上,意中人卻在“晚日”將沈、“寒鴉”歸巢之時走向天涯,“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表現心緒低回宛轉,筆致可謂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後希望出現的結果。可如今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
5.關於送別古詩的賞析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 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這是壹首著名的送別詩。詩中,作者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壹片白雲飄然而去,壹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人感到離別的淒涼痛苦,難舍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麽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壹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壹“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6.請寫出 送別 的感悟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的《草》
辭 雨霖鈴——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讀《送別》後的感悟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妳/疚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中/盡管 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 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可是 我壹直都在這樣做/錯過那花滿枝丫的昨日/又要 錯過今朝/今朝仍要重復那相同的別離/余生將成陌路壹去千裏/在暮靄裏向妳深深俯首/請/為我珍重/盡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 ――席慕容《送別》 席慕容是我十分喜愛的詩人之壹,她不僅是壹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更是壹位卓越的女畫家,因此她的詩具有很強的畫面感。
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是她詩歌的最顯著特征,讀來空靈、奇幻、邈遠,令我回味無窮;同時,我還從言語間感受到“席式”特有的深沈、曠達的個性特征和風格。像這首《送別》,將人生的離合聚散濃縮在詩句中,透出幾分詩人對人生世態的真實感悟。
短短的二十四行詩,將昨天、今朝、余生貫穿起來,用送別將人的復雜情感紐結在壹起,用筆淡然而深刻,用字也在不經意處透出匠心,頗耐人尋味。 記得從學校畢業那年暑假,我在筆友的推薦下,到當時郊區的“蘭陵之聲”廣播中做了壹檔讀書節目《靜夜書廊》,其中,我就在演播室、在話筒前為聽眾朗誦了這首詩,當音樂在小小的空間靜靜流淌,我分明從滑過嘴邊的詩句中,看到了繁花滿樹,看到了暮靄沈沈,看到了渡口離人哀怨的雙眼……不得不說再見了,任牽著的手握得緊、再緊,該離開的還是得離開,不屬於自己的終歸不屬於自己。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