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與靈魂,是字形,字音、詞義、語法、修辭、邏輯教學的載體,是寫作教學的“源頭”與“活水”。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沒有閱讀教學就沒有語文教學。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之壹,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獲得,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查字典弄清字的讀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通過查詞典弄清它的詞義。
詞匯貧乏,語言幹癟,詞不達意,這些是許多中學生在語文寫作中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讀寫過程中努力積累,從而掌握更多的詞語。通過閱讀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在識記的基礎上,根據語境,正確理解和運用。通過閱讀,我們能辨析句子,看出句子是否合乎語法邏輯,看出語言是否恰當。
二、培養鑒賞能力
通過閱讀,幫助學生體會意境,學會鑒賞文學作品。鑒賞文學作品,壹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2)品味文章的語言;(3)領會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4)感悟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文章中優美、精辟的語句,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5)理清作品的結構;(6)體會作品的意境,領會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語言優美生動,要把握和理解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和多種修辭手法運用的表達效果,還要理解作品中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體會意境,壹定要抓住作品中的景象及由此呈現出來的氣氛,借此感受置身於此時此景中的人的情感。看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流露。
三、陶冶情操
在閱讀中,有很多作品感情充沛,富於想象。如果借助詩句,進行比較異同,觸發聯想,就會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觸類旁通,體驗閱讀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閱讀能力。如杜甫的《望嶽》表達的感情是激越豪壯;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慷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豪放。借助詩的點綴,激發學生步步深入作品殿堂欣賞美,領略美。
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美好品德。強化民族感情,發展學生的個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第壹條提到: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道德品質、價值觀念。這就是說,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加大學生個人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樣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多種民族的情感內涵,營造學生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提高寫作能力
多讀多寫是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唯壹途徑,是經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得出來的寶貴經驗。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多讀多寫,並規定各個年齡段的閱讀量和寫作量,由此可見閱讀對於寫作是至關重要的。
多讀多寫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的。那麽,廣泛閱讀、大量閱讀與寫作又有什麽聯系呢?其實,這是學生都明白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精辟論斷,即是最好的說明。只有讀書,多讀書,以讀來促寫,從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才能提高寫作水平。主張多讀多寫,以讀來促寫。毫無疑問,肯定是先有“讀”,才有“寫”,從這個意義上講,“讀”多了,才能寫得“好”。也許有的學生會說:“我書也讀了不少,作文也寫了不少,可作文水平為什麽提高的不明顯呢?”問題的癥結在於:壹是讀書抓不住關鍵,沒有選擇,良莠不齊,漫無目的地抓住什麽讀什麽;二是讀書比較隨意,走馬觀花似的讀書,有的學生書讀得不少,有時壹本書還讀了不只壹遍,關鍵就是讀得不認真,讀書時不會加以思考和體會。說到底,還是沒有讀進去,不會讀書,因而很難領悟到作文的要領。大量閱讀,帶著思考閱讀,在此基礎上多寫多練,肯定會有豐厚的收益,妳也壹定會寫出好的作文。
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文學作品均是經典之作,內容豐富、語言優美,不僅有小說、散文,還有唐詩宋詞,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多閱讀這些文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語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不同體裁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閱讀方式,比如散文優美富含深意,需要學生慢慢體會,細細品讀;而小說則由血肉豐滿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構成,在閱讀時需要跟著故事的情感變化轉化閱讀者的情感;哀婉悲傷的詩歌需要我們將聲音放低沈,而情感奔騰豪放的詩歌,則需要激情昂揚。
當前中學生中,有很多學生都存在口頭能力表達不足的問題,通過不同體裁、不同情感文章的閱讀,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更勇敢地表達和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在閱讀
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合理的引導,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使之能夠在不同的場合順利組織好語言,然後流暢、清楚地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舉例來說,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這樣的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註意的是,閱讀分為朗讀和默讀,通常情況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將二者結合起來。默讀主要用於提取信息或者快速閱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建議選用朗讀,這種教學方式效果更顯著。通過朗讀,學生視之於眼、誦之於口並聞之於耳,達到多種感官功能的有機協調,從而對於課文的理解、極易會更有利,特別是對於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更達到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
六、增強對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每教授壹篇新的文章時都會要求學生實現把文章朗讀壹遍或者多遍,然後再進行作品講解,根本原因就在於幫助學生加強對作品的理解,而對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最核心內容之壹,本文將對此做重點探討,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壹)幫助學生體味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通過閱讀,學生能更快速地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並逐漸領會作品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舉例來說,史鐵生的《我和地壇》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對於母親的懷念,對於自己過去種種行為的悔恨之情;閱讀大詩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則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朋友間的深厚情誼,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體味。當然,部分文章中的情感過於復雜多變,需要學生更深入、用心地體會,比如郁達夫先生的《古都的秋》,在對於秋景的平靜描述下實際上暗含著作者那顆悲涼、漂泊的心,又如莫泊桑的《項鏈》,除了對主人公悲慘境遇的諷刺外,實際上還寄托了深厚的同情,而這些都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才能品味。語文是壹項充滿情感的語言,可以說每壹個字都蘊含作者的情感,因而需要學生從不斷地閱讀中領會字裏行間的深層含義。
(二)幫助學生領會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並非是對自體的壹個個簡單掠過,而是在其中不斷地加入自己的想象及聯想,因而在潛移默化中從整體上認知作品內容及人物形象。比如巴爾紮克的筆下的守財奴老葛朗臺,這壹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學生在閱讀後對該人物有壹個大概了解後,要更全面地理解這壹人物形象,就要進行多次的品味。文章中最精彩的描述在於他搶奪梳妝匣的壹幕,他大聲高呼:“奧,是真金,金子!”學生在閱讀這壹段落時,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出壹個守財奴,用他那貪婪的目光死命地盯住梳妝匣的醜態,不顧自己年邁的身軀如狼似虎地撲向梳妝匣並霸為己有。當然,在閱讀的時候,學生的聲音可以表現出明顯的起伏變化,從而更生動地展現守財奴的形象。教師在指導時,應當提醒學生把口中所讀和心中所想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內涵。在閱讀方式上,建議教師以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及分角色朗讀等互相結合,默讀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多種閱讀方式和反復朗讀,幫助學生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現當代文學中的壹個經典之作,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可能覺得孔乙己是壹個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在多次閱讀並且分角色朗讀後,就能夠體會到其他
人對於孔乙己的蔑視、嘲弄及孔乙己個人的邋遢,進而理解魯迅先生是通過孔乙己這個悲劇性人物揭露和鞭撻封建社會的人情冷暖,諷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給讀書人帶來的毒害。在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孔乙己,對於他們我們不應當嘲笑,該嘲笑和抨擊的應當是害人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並進壹步痛斥它對於國民所帶來的精神、肉體上的傷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對孔乙己報以同情,然後通過努力學習和改革創新,走出壹條完全區別於封建社會的新路子。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樹立愛國情感,真正起到教師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