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胡震亨曾這樣評價杜甫的《羌村三首》:“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
這三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杜甫身陷被叛軍淪陷的長安後,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並趕往朝廷坐在地鳳翔,擔任諫官。因為兵敗陳陶斜的房琯辯護而得罪唐肅宗,肅宗在政治上開始疏遠他,讓他回鄉探親。杜甫帶著政治上的失意,懷著對家人的思念趕回羌村探親。這三首詩寫的就是他此次探親的壹些生活片段。
第壹首,抒寫戰亂初歸,與家人乍見疑夢悲喜交集的情形,詩裏展現了這樣壹個過程:驚定——拭淚——感嘆——秉燭,亂世心理描寫令人叫絕;第二首,詩人居定後的苦悶,表達出作者身處亂世有心報國而不甘心茍且偷生的心態;第三首,敘述鄰裏深情慰問及詩人致謝的情景。
描寫回家省親時的三個生活場面,展現當時動蕩不寧的社會現實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1.歸家團聚——戰亂余生,驚喜交集;2.閑居生活——無聊郁悶,不甘茍生;3.鄉鄰慰問——時世維艱,感慨深重。三首短詩聯合成為組詩,各有側重,獨立成章,又前後呼應,互為聯結。語言平淡但情感濃郁,描寫粗放但深細,可謂“驚心動魄,壹字千金”。
全詩以敘事白描來抒情,語言質樸凝練。詩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場景,來傳達夫妻團聚時的種種心理活動,在客觀的真實敘寫中,包含著強烈的主觀抒情因素,二者合為壹體,達到了水乳交融般得境界。難怪嘉靖才子王慎中在《杜詩祥註》中這樣評價:“壹字壹句,鏤出肺腸,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轉周至,躍然目前,又若尋常人所欲道者”。
本詩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熔敘事、抒情、寫景於壹爐;結構嚴謹,語言樸實;今昔對比的運用,無不體現了詩人“沈郁頓挫”的風格;同時全詩處處展現了詩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憂國憂民情懷。
故而,該詩具有史詩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