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指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註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於世的《詩經》。《詩經》作為漢族文學史的第壹部詩歌總集,***305篇,毛詩每壹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紹本篇內容、意旨等。而全書第壹篇《關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壹篇總序,稱為《詩大序》,是古代漢族詩論的第壹篇專著。東漢經學家鄭玄曾為《毛傳》作“箋”,至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
六義:詩經學名詞。壹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鄭樵雲:“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誌序》)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所以“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京城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至於“大雅”和“小雅”當從音樂分,“廣大而靜,疏達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它與“風,雅,頌”合稱“六義”。朱熹《詩集註》指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敘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以物喻誌);“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詞也”(文已盡而意有余)。按照這種解釋,“賦”就是陳述,鋪陳的意思;“比”相當於現代修辭的比喻;“興”的基本含義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宋人李仲蒙解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