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詩論》描寫了廬山的壯麗景象,指出觀察問題要全面多角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遊覽廬山時的所見所聞。廬山是壹座山巒縱橫交錯,峰巒起伏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姿態是不同的。這兩句壹般寫各種廬山風景。最後兩句是關於在山裏旅遊的經歷。為什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只是因為詩人本人在廬山,只能看到壹座山峰和壹座山,所以看不清楚廬山的整體。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道理:對於壹切復雜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就很容易被個人的局限或局部的現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方方面面,妳才能對事物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做出贊賞的評論
“望山側成峰,遠近不同。”有壹句話說的是,遊客可以從遠近高低位置等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印象。有時妳看到連綿起伏的山脈,有時妳看到高聳入雲的山峰。這兩句話概括並生動地寫出了廬山的千姿百態。
句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現場說理,談遊山的經歷。我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我們身處廬山的中部,視野被廬山的峰巒峽谷所限制。我們看到的只是壹峰壹嶺壹丘壹谷,只是局部的,必然是片面的。這兩句話妙不可言,整個意境展露無遺,給讀者提供了壹個回憶經歷、馳騁想象的空間。不只是遊山玩水才會有這種理性的認識。這是妳在遊山的時候看到的,觀察世間事物也往往如此。這兩首詩內涵豐富,啟迪人們理解壹種為人處世的哲學——由於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難免片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範圍,擺脫主觀偏見。
古詩《提西林壁》原版本1
蘇軾,題西林壁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版本2
蘇軾,題西林壁
從山的側面看山,遠近看山總是不壹樣的。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和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