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在世間愛欲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人在世間愛欲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文:慧凈法師?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壹個人如果不知道五濁惡世的穢汙痛苦,就會迷戀而不曉得要離開;壹個人如果不知道極樂世界的清凈安樂,無有眾苦,就不曉得欣慕而願生凈土。

01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大經》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這短短四句法語,已經徹底顯明了人生的實相。

有壹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既然投生到娑婆世界來,表示每個人都有很深重的愛欲和煩惱,因為貪求五欲,所以廣造殺、盜、淫、妄、酒等種種罪業。

有關殺生,《楞嚴經》有壹句經文說得很徹底: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就男女的情欲來講,則說: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壹切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受苦不休,論其根本就是“愛欲”——貪愛追求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導致生生世世相互結冤,結怨,而輪回無盡,受苦無窮。

生在這個世間,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愛欲,都是在追求榮華富貴。然而,“種種欲望求不得,縱使求得又如何”,求不得時固然苦,即使追求到了,最後都不可能常保。

再怎樣恩愛的骨肉,或者是夫妻,最後都壹定要分離,古人說:

父母恩深終須別,

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

大限來時各自飛。

再怎樣擁有金銀財寶,最後壹毛錢也帶不走,古人說:

金也空,銀也空,

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所以,現在的擁有,不是真正的擁有;現在的相守,最後也會分開,而難再相逢相聚,即便相逢也互不認識。再怎樣的富貴榮華,當他要死的時候,能夠右手握金,左手握銀,而歡喜滿足地帶著離開嗎?不可能。

大部分情形是:

貧賤的人反而能視死如解脫,所以能夠灑然而去;而壹生富貴的人往往因為擁有嬌妻美眷、恩愛家人、金銀財寶,臨命終時難分難舍,痛苦比貧賤的人更熾盛。

人生的相聚,夫妻也好,父子母女也好,兄弟、六親眷屬,乃至同參道友、壹般朋友、壹般團體,或者是生存在這個社會、國家,甚至出生在這個地球上,無非都是緣。因為有了這個緣,才投生到地球來,投生到這個國家,投生到某壹個家庭;如果沒有這個緣,是絕不可能投生到這裏的。

怎樣的緣呢?

祖師大德開示說,人生相聚,無非是討債還債,或者報恩報怨。

為了討債還債,為了報恩報怨,就出生在某個環境,出生為某對夫妻的兒女;身體強弱,腦力智愚,壹生成敗,窮通貴賤,或者與誰結婚,生幾個兒女,這都有他的緣,否則是不可能來這裏投胎的。

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這輩子夫妻恩愛,子女孝順,家庭美滿,事業發達,就曉得過去世彼此都曾經結過好因好緣,而且積德行善,所以才有這樣幸福的壹世;如果夫妻個性不同,說話不投機,彼此相看互不順眼,兒女又不孝順,家庭時常爭吵,事業總是虧本,人生種種都不順利,就表示過去世彼此沒有結好因好緣,少行善積德,所以這輩子彼此相聚,就有這些恩怨挫折。

過去的生生世世,當然我們無從得知;可是檢討今生今世,追根究本,就曉得過去我們播了怎樣的種,才會導致現在的收成。盡管我們播種時無知,但是最後就曉得當初播種的是什麽樣的種子。就好像半夜我們到倉庫去,在黑暗當中抓了壹把種子到外面播種,當時並不曉得是什麽種子,可是總有壹天會知道,當它開花結果的時候,就曉得當初抓的是怎樣的種子了。

人生都是壹個緣,不是報恩就是報怨,不是討債就是還債,只要債還完了,業了了,就壹定會離開這個世間;如果業債還沒有結清,要離開是不可能的。

我們學佛者要認清這個事實,碰到逆境時,要知道這是我們過去播下的,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閻羅王判定的,完全是我們自己安排,造作而來的,應該無怨無悔,不怨天不尤人,甘心承受,這樣才能還清這個債務。不然舊債未還,又加新殃,豈不是永遠都在結冤結怨?永遠都在冤冤相報?

人有生必有死,就像做夢,終有醒來的時候。所以,身體再怎麽健康長壽,彼此再怎麽恩愛,最後還是會轉變,會離開,不是究竟的。因此,《無量壽經》明顯開示我們人生的實相:“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02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請問大家,我們孤獨不孤獨?(眾答:孤獨。)

結婚的人,有先生,有太太,有兒女,有眷屬,現在又有同參道友,怎麽會孤獨呢?是不是將來死了,各自隨業受報去,所以才孤獨呢?其實不是。

凡夫都有貪、瞋、癡、慢、疑,因此壹定有各自的煩惱與執著。既然這樣,就不可能徹底體諒對方,包容對方,憐惜對方,彼此也就不敢傾訴心中的種種煩惱。夫妻再怎麽恩愛,兒女再怎麽孝順,再怎麽相聚壹堂,內心還是孤獨。

有句俗語說“心事誰人知”,誰敢把內心全部掏出來跟人傾訴呢?又有誰能夠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樣恩愛的夫妻,也很難盡情地傾訴心中的苦悶、煩惱與秘密。

壹個人的時候,固然孤獨;家親眷屬相聚壹堂,也還是孤獨的。

所以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03 我們的苦,佛都包容

徹底而言,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像電視或計算機的熒幕,不需要我們訴說,自然就會隨時呈現出來,我們無法選擇、控制,大家都能看到,這樣我們還敢出門嗎?我想大家都不敢出門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妄想、雜念、煩惱,也都有不可告人之事。但是鬼神就有他心通,佛菩薩也有他心通,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都在他們的視線與聽聞所及之範圍內,他們都看得到,聽得到。

愛欲煩惱不重,就不會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彼此體諒包容。

五濁惡世的眾生都是惡人,都是壹丘之貉,所以要彼此同情,壹即壹切,壹切即壹。我既然如此,別人也是壹樣;別人會那麽做,表示我也會。只是今天我沒有碰到那樣的因緣而已,如果碰到和他相同的因緣,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所以要彼此同情,彼此體諒。

有壹句話說:

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憫有情,凡夫互相譴責。

這句話很具悲憫,又通情達理。如果大家把這句話時刻謹記在腦海裏,吟詠在心中,自然會逐漸轉化個性氣質,也會給自己帶來溫暖和諧的生活空間。

在宇宙之中,真正了解我們,包容我們,體諒我們,不嫌厭我們,甚至不惜汙染,親自跳進五濁惡世的苦海抱住我們,救我們到岸上的,只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阿彌陀佛智慧無量,慈悲無盡。我們的苦,我們的業力,身不由己,他都看到了,都聽到了,都知道了。

他是佛,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冤親平等,自他壹體,把我們每個人都看成他的獨生兒女,看成他自己。像我們這樣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心性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無人可救,無處可歸,慶幸有彌陀主動、平等的救度,又建設極樂世界讓我們眾生有歸依處。

不管是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只要到了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所有的煩惱就會完全融化。就像路面的水,不管清凈的、骯臟的,壹旦進了大海,立刻跟大海的水壹樣;再怎樣的破銅爛鐵,壹旦投入大冶烘爐,就立刻變鐵成金,轉凡成聖。

慧凈法師2008年6月於

臺北念佛會為澳門蓮友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