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老人活著的時候嫂子不孝敬他們,老人死了,嫂子每年都去掃墓。為什麽?

老人活著的時候嫂子不孝敬他們,老人死了,嫂子每年都去掃墓。為什麽?

《論語》中有句話叫“君子病而無名”,大概是說君子擔心自己死後名字不被人稱道。

這句話諷刺地揭示了壹個人性的道理,就是很多人都有撈名、虛偽、欺世、竊名的毛病。

今天看到這樣壹個話題:“老人活著我嫂子不孝敬他們,老人死了我嫂子每年都去掃墓。為什麽?”從網友的評論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大家對這位嫂子的評價,可以用《論語》中的壹句話“君子病而無名”來概括。

首先,根據背景描述,公婆在世的時候,小姑好幾年都沒有回公婆家看望他們,也沒有買過東西孝敬老人,甚至沒有打過招呼。

從這至少可以看出壹個問題,那就是我嫂子不重視老人,至少不把老人放在心上,因為每當有壹絲牽掛的時候,她總會打壹兩個電話問候壹下,哪怕她真的太忙,沒有時間回去看望老人。

但是,也有反對者不以為然:不打電話不是很正常嗎?現在的人壹般不會和老人通過電話交流。而且,真的很忙的時候,也沒辦法想那麽多,也沒辦法照顧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壹樣,工作和孩子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哪裏有時間去忙不太緊急的事情?只知道老人能照顧好自己。

看到這樣的言論,大部分人肯定會斥責反駁回去,但沈默贊同的肯定也有少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和很多因素有關。

比如自我型人格障礙,包括不容易和別人保持親密良好的關系,容易讓關系變僵。再比如和家庭環境有關。有的家庭人際關系復雜,各有各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而爭鬥。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壹旦鬧翻,連親人都未必要做。

老壹輩和年輕壹代之間通常會有很大的代溝,尤其是因為觀念不同和認知偏差,導致各種矛盾。因為不善於溝通和相處,久而久之,和老人產生了隔閡。這個時候如果再發生或大或小的爭吵,就很容易讓關系徹底硬化,變得老死不相往來。

但是,客觀來說,任何壹個不“黑心”的人,心裏還是會有壹絲善念的。比如,即使和對方差距很大,在對方非常需要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提供壹些幫助。

但是,從這個嫂子的表現來看,我看不到任何幫助的痕跡,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從這裏大概可以推斷出,這個嫂子和公婆的關系並不好。

所以,難怪有人指責說,老人去世後去掃墓顯得虛偽、“做作”、“虛偽”,因為老人的嫂子在活著的時候是不孝敬他們的,去世後每年才去掃墓。說的體面壹點,這叫“門前孔子孝”。

因為如果不是“假溫柔”,怎麽會這麽殘忍?老人活著的時候,他不管,老人死了,他來上墳燒香。這種只敬死者不敬生者的做法,如果不是假孝,怎麽解釋?畢竟每天伺候壹個老人很難,但是壹年只有壹次上墳還是可以的。

為此,對這種“怪異”行為的壹種解釋是“這是給別人看的。”

原因正如《論語》所說:“君子病而無名”,因為怕被人說閑話,怕被人說太沒禮貌,死了也不上墳,只好作秀。

還有其他解釋嗎?是的。

比如第二種解釋,她每年都去上墳,可能是因為現實的壓力,也是為了維持和丈夫的家庭關系的需要。

第三種解釋可能是迷信。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迷信鬼神。在他們眼裏,活人不可怕,死人才可怕。俗話說“我是鬼也不會放過妳”,這足以讓人心寒!因為害怕“業障”和“循環業障”,每年都要去掃墓祈求“贖罪”。

第四種解釋是,人只有在茶涼的時候,才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人走了,失去了才活得更清楚,才真正懺悔。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當他們真正理解並活得充實的時候,壹切都已經失去了。所以,能彌補內心斷層的,大概就是年年上墳。

但也有人認為,嫂子的這種行為,不是她天生的責任和義務,而是哥哥的。因為欠我爸媽人情的是我哥,不是我嫂子,而且應該是我哥,不是我嫂子。別人沒資格對我嫂子指指點點。

只要嫂子不挑撥離間,不礙事,她已經。妳是否孝順父母,是來自哥哥的最大責任。如果妳的公婆好,妳首先要從自己的源頭看,自己檢查自己。而不是指責我嫂子做錯了什麽。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對此妳怎麽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