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俄羅斯和波蘭有什麽歷史恩怨?

俄羅斯和波蘭有什麽歷史恩怨?

* * *五百年的世仇可能比中日更深。

1.17世紀初,波蘭軍隊進入莫斯科。

波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在種族和語言上都屬於斯拉夫人,說他們是兄弟也不為過。但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波蘭人信仰天主教,從中世紀後期就開始發生沖突。13世紀中葉,俄羅斯的前身俄羅斯公國和波蘭遭到巴鬥率領的蒙古西征軍的襲擊。後來蒙古軍隊撤出波蘭,在今天俄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金帳汗國。俄羅斯諸侯國成為金帳汗國的附庸,他們經常與波蘭發生戰爭。1480年,莫斯科公國在擺脫金帳汗國的統治後,逐漸建立了現代俄羅斯。波蘭也越來越強大。1569年,波蘭-立陶宛* * *共和國(以下簡稱波蘭)通過“盧布林聯盟”誕生。為了爭奪東歐霸權,該國開始了與俄羅斯的長期鬥爭。

16世紀後期,波蘭和俄羅斯多次爭奪白俄羅斯等地。波蘭反敗為勝,成為當時東歐最強的國家。

1598年,沙皇費奧多·伊萬諾維奇去世,抒情王朝結束。1601年,在波蘭控制的烏克蘭領土上,有人自稱是伊凡雷帝的皇太子德米特裏(又譯迪米特裏),他得到了波蘭大地主小貴族的支持。1604年,Lzhedmitrii挺進莫斯科,贏得了希望有個好沙皇的俄國農民的支持,莫斯科也造反了。1605年,Lzhedmitrii進入莫斯科。1606年,瓦西裏·喬伊斯基發動兵變,殺死Lzhedmitrii,加冕沙皇。農奴伊萬·博洛特尼科夫率領的起義軍包圍了莫斯科,但被擊敗。1607年6月,起義軍投降。波蘭封建領主找到了第二個Lzhedmitrii,到1608年,他們控制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1609年,第二支Lzhedmitrii軍失敗,次年被殺。

此時波蘭從暗中支持俄羅斯反對派武裝轉為直接幹預,波蘭正規軍入侵俄羅斯。美國學者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Nikolai Ryazanovski)和馬克·斯坦伯格(Mark Steinberg)在《俄羅斯史》中認為,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從介入俄羅斯內政之初,就下了很高的賭註,力圖從即將分崩離析的俄羅斯獲得最大利益。他的主要目標是讓自己同時成為俄羅斯和波蘭的君主。1611 6月,波蘭軍隊主力攻克斯摩棱斯克。圍城戰使這個城市的人口從八萬減少到八千。

2.圖爾克胡特人參與了俄羅斯-波蘭爭端。

1612年,誌願軍在俄國稅務官科濟馬·米寧和米德·波紮爾斯基王子的指揮下,打敗了波蘭軍隊,收復了莫斯科。1613年2月,俄國士紳會議選舉老莫斯科領主米哈伊爾·費阿爾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最後壹個王朝——羅馬諾夫王朝開始了。1618,波蘭軍隊再次逼近莫斯科,但被俄軍擊退。

蘇聯時代的歷史學家說:“17世紀初的外來幹涉和農民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莫斯科的大災難’。許多耕地被植被覆蓋,許多村莊荒蕪了。在俄羅斯中部的許多縣,17的20世紀20年代以前,不毛之地達到60%。”

在這場混戰中,波蘭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有達到統壹東歐的目的,還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而且,波蘭軍隊在俄羅斯的暴行引起了俄羅斯各界的廣泛反感,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波蘭與俄羅斯長期敵對的局面。

斯拉夫人居住的著名城市,如基輔、斯摩棱斯克等,都由波蘭控制。波蘭和俄羅斯多次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拉鋸戰,所轄哥薩克人也相互侵略。在烏克蘭,俄羅斯、波蘭、奧斯曼土耳其及其附庸國克裏米亞汗國百年來屢戰屢敗。

值得壹提的是,17世紀中葉蒙古人在中國建立的突厥汗國也參與了俄羅斯和波蘭的爭端。汗國曾經派出騎兵幫助俄羅斯盟友進攻波蘭。波蘭試圖說服土耳其人西進至波蘭控制下的烏克蘭西部,轉而幫助波蘭對抗俄國,但未能成功。17年底,俄羅斯吞並了原本由波蘭控制的第聶伯河東岸和基輔,初步改變了與波蘭的力量對比。但直到18世紀中葉,俄國才獲得對波蘭的壓倒性優勢。

3.長期的戰爭減少了波蘭的人口。

俄羅斯歷史學家喜歡說,俄羅斯外交面臨的三個根本問題中,彼得大帝解決了壹個,就是瑞典問題;凱瑟琳大帝解決了另外兩個問題:土耳其和波蘭。1652年,由於自由否決權的建立,波蘭貴族* * *和平體制逐漸走向無政府狀態,國家對外防禦力量減弱,受到周邊所有國家(瑞典、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普魯士、奧地利)的攻擊。

從1648到1720,波蘭發生過戰爭,尤其是兩次北方戰爭(1655 ~ 1660;1700 ~ 1720),對波蘭經濟的損害尤為嚴重。據劉祖熙《波蘭通史》記載,經過1655 ~ 1660年的戰亂,波蘭人口減少了1/3,為600萬~ 700萬。到17年底,人口逐漸增加。經過壹場新的戰爭,到1725年,人口下降到700萬。戰爭的破壞和農民的貧困導致農業生產急劇下降。戰後,農業產量只有戰前的40%。

4.俄羅斯三次參與瓜分波蘭。

到18世紀中葉,波蘭被三個鄰國包圍——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這三個國家的總兵力是80萬,而波蘭只有1萬兵力。這樣,波蘭就有被瓜分的危險。從1766到1768,俄國和普魯士以波蘭東正教徒和新教徒的問題為借口,迫使波蘭政府給予這些人與天主教徒平等的權利。然而,巴爾聯盟是在波蘭成立的,以反對波蘭政府的讓步。法國支持巴爾聯盟;土耳其以捍衛“波蘭自由權利”的名義向俄羅斯宣戰。最終,俄軍擊敗了巴爾聯盟及其盟友。

1772年,波蘭第壹次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1793年,波蘭第二次被俄國和普魯士瓜分。1794年,俄羅斯和普魯士軍隊再次入侵波蘭,俄軍將2000名放下武器的波蘭軍民溺死在維斯瓦河中。1795年,波蘭被俄國和普魯士第三次瓜分,波蘭滅亡。

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侖建立了“華沙大公國”,波蘭人獲得解放。1812年,65438+萬波蘭軍隊隨拿破侖入侵俄國,是法國以外出兵最多的國家。在拿破侖看來,除了法軍,只有波蘭軍隊最可靠,因為波蘭是在為自己民族的生存而戰。拿破侖甚至將入侵俄羅斯的戰爭稱為“第二次波蘭戰爭”。

在這次入侵中,莫斯科毀於大火。拿破侖戰敗後,華沙大公國再次被俄國、波蘭和奧地利瓜分。此後,俄國多次鎮壓波蘭起義。壹戰中,波蘭成為俄軍與德、奧匈軍隊反復拉鋸戰的戰場,最終被德軍占領。根據1918的布列斯特和約,新誕生的蘇俄放棄了波蘭的全部領土,波蘭的獨立在巴黎和會上得到確認。

蘇聯出兵波蘭,但波蘭沒有宣戰。

然而,由於缺乏民眾支持,皮茲德斯基領導的波蘭政府試圖建立“大波蘭”,恢復歷史上對烏克蘭的統治。1920年,基輔被蘇聯紅軍和白衛軍攻占。然而,波蘭軍隊很快遭到蘇聯的反擊,紅軍抵達華沙。列寧希望紅軍得到波蘭工人的支持,建立壹個紅色的波蘭,但大多數波蘭工人支持自己的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波蘭軍隊勝利了,紅軍撤退了。蘇聯、俄羅斯和波蘭最終確定的邊界將白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西部劃分為波蘭。1922年成立的蘇聯包括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加入共和國。蘇聯把波蘭統治下的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視為被壓迫的同胞,這種思想傾向也在那個時期的蘇聯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比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0世紀30年代末,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威脅,波蘭政府采取了與英法結盟的政策,但對蘇聯十分警惕。1938年,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趁火打劫,占領了切申地區。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秘密議定書中規定了雙方在波蘭的勢力範圍。1939年9月1,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但英法並沒有主動幫助波蘭,而是被動的旁觀戰爭。1939年9月中旬,波蘭戰敗。於是,斯大林於9月1939日以援助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同胞免遭法西斯奴役的名義,命令蘇聯紅軍出兵波蘭東部。波蘭政府,腹背受敵,決定不對蘇聯宣戰,也不抵抗,20萬波蘭軍隊被俘。

1939 10十月,德蘇簽訂邊界條約,波蘭再次被瓜分。

1940年4月,斯大林為了減少自己統治波蘭時遇到的阻力,下令在卡廷森林等地殺害了壹萬多名波蘭軍官(蘇聯最早把罪責栽在納粹德國身上,直到1990年才正式承認此事並道歉)。

6.華沙起義,蘇聯援助不力。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恢復外交關系,釋放波蘭戰俘,波蘭軍隊在蘇聯領土上重建。1944年,蘇聯反攻華沙,反德反蘇的波蘭抵抗組織“國軍”發動反德起義。蘇聯沒有全力支持起義,起義被德軍鎮壓。1945年初,蘇軍解放華沙,犧牲數萬人。

經美英同意,二戰後的蘇波邊界基本按照蘇德分界線1939劃分。二戰後,波蘭逐漸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加入蘇聯陣營。上世紀80年代初,波蘭團結工會舉行反政府活動,蘇聯政府威脅出兵鎮壓,迫使波蘭政府實施戒嚴。所有這些來自蘇聯的粗暴幹涉,在東歐劇變後被波蘭人視為奇恥大辱,也給今天波蘭與俄羅斯的關系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