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句話其實是誤傳,原出處在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序言裏,原來是這麽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既然被誤傳成“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就將錯就錯,壹起來評壹評這句話。
第壹,吟詩是壹門技術活,是需要長期的熏陶,才能夠吟詠出詩詞的意境。
在古人看來,吟詩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麽簡單,是需要相應的功底做基礎的。壹般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人,要培養吟詠詩詞的能力,就可以通過熟讀詩詞的方式,慢慢的積累培養出來。
第二,通過熟讀和背誦經典的過程,培養理解經典的能力,在中國的傳統蒙童教育中得到了驗證。
這種方法在中國傳統的蒙童教育中得到了驗證。中國的傳統蒙學教育,就是首先讓這些小童去背誦各種各樣的經典。通過背誦這些經典的過程,也是在培養他們理解能力的過程。在背熟之後,慢慢的引導他們理解各種經典中的內涵。
在生活之中,我們也常會聽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兩句諺語,以此來告誡學生、弟子,書要多讀,讀多了,自然就明白裏面的含義了,明白含義了,就能理解句法,詞語平仄、韻律了,寫起詩詞來,就會按規則框架內實施,自然也會寫詩了。
當然,現實中有時追求字面意義,推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的吟詩是寫作還是單壹的吟詩?其實此句諺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多的在寫作,在教育方面,都延伸和推廣了意義,而不僅所指吟詩唱出來了,也指能寫作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兩句諺語也從另壹角度反映熟能生巧,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