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夜景
作者:王朝蘇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翻譯
竹林外兩三朵桃花開,水裏遊著鴨子。他們最先註意到早春河水變暖。
沙灘上已經長滿了藜蒿,蘆筍已經開始發芽,河豚也即將從海裏遊回河裏。
詩人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畫家、美食家。子曰戰,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應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佳縣)。本人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賦極高,詩詞書畫俱佳。他的文筆汪洋恣肆,流暢自如,與“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並稱為甌塑;詩歌清新蒼勁,善用誇張和比喻,藝術表現手法獨特。他們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豪放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有新意。用筆寫得跌宕起伏,童趣盎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繪畫和文學壹樣。在繪畫上,提倡神似和“文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詩人的壹生
蘇軾1037年10月8日出生於玉梅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聖紫晶所說的“蘇勞權”。蘇洵很努力,雖然努力到很晚。晚年的蘇軾回憶起童年隨父求學的經歷,覺得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然,如果沒有蘇洵的刻苦學習,蘇軾就不可能從小就受到好的家教,更不用說“學通經史,天天屬於千言萬語”,將來更不可能有文學上的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21歲的蘇軾第壹次離開四川去北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次年參加禮部考試,以壹篇《刑忠論》獲得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誤以為是他的弟子曾鞏。為了避嫌,他只好屈居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參加了通常所說的“三年京檢”的語文中專考試,進了“百年第壹”的三等,授予大理鳳翔府判官判事、簽書之職。其母死於故裏,於1069(熙寧二年)服滿刑期返回朝鮮,仍任其職。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反對新法,不認同新宰相王安石的政見,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湖州不到三個月,就以寫詩諷刺新法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被囚禁103天,幾次瀕臨斬首。幸虧北宋趙匡胤年間實行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得以幸免。
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黃州,被派駐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遠,路費都用完了。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宗申去世了。常州地區水網縱橫,風景秀麗。生活在常州,他沒有饑寒之憂,還能欣賞美景。而且他遠離北京的政治紛爭,可以和家人以及很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最終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最終歸宿。
哲宗即位時,皇太後以哲宗青年的名義來朝廷聽政,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鎮壓。蘇軾回朝侍郎之職,登州(蓬萊)。4個月後,醫生被召回朝鮮。前朝舍人先生升,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先生,不久又升國子監(為皇帝起草聖旨的大臣,有道術),又升禮部。
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廢除新法,認為自己所謂的舊黨新黨不過是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議。
欣賞1
詩的第壹句“竹外有三兩桃花”,隔著疏竹望去,幾朵桃花搖曳。桃花和竹子形成對比,紅紅綠綠的,春天特別迷人。雖然這只是簡單的壹句話,卻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說明竹林稀疏。如果天晴,就看不到桃花了。其次,顯示季節,指出“早”字。倒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盛開的時候,但是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顯露出來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野由遠及近,即從河岸到江面。春水在江面蕩漾,活躍的鴨子在江面嬉戲。“鴨先知”的側影顯示,春水還略顯寒意,所以其他動物對春天的到來並不敏感,這與第壹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預示著早春時節。這句詩意的句子用了壹句唐詩:孟郊“什麽最有預言性?徐旭草掙紮出”(春雨過後),杜牧(許渾),“蒲根水暖雁初,梅徑香寒蜂不明”(早春舟楫次)。蘇軾是從過去學來的,而不是從泥巴裏學來的。前人詩詞的含義,加上自己的觀察積累,融進了這句妙語。“壹只鴨子知道如何溫暖水”,這訴諸於感情和想象,很難在畫面中傳達,但詩人通過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詩歌中表達了這壹點。在河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泉水溫度的上升,“溫暖”的觸覺印象與畫面中泉水的視覺印象相得益彰。鴨子之所以能“預知泉水加熱”,是因為它們常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河水不結冰,他們總是跳進水裏玩。所以,正是這些與水息息相關的鴨子,最先知道了春江的水溫變化。這說明妳要經歷壹切才能有真實的感受。這首詩不僅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也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鴨子入水便知春江暖,可與“壹葉落,天下為秋”相提並論,有知彼知彼的道理。
詩中有三四句:“蘆蒿滿蘆芽短,是河豚欲上之時”。這兩句話還是和《早春》息息相關的。蘆蒿和矮蘆苞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壹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利用了河豚只在春江回暖時逆流而上的特性,進壹步突出了“春”字。這是畫面中所沒有的,用畫筆難以企及的東西,但詩人成功地“形似當下”,為整個畫面註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機。蘇軾的學生章雷也在《明道》雜誌上記載,長江土著吃河豚,卻用藜蒿和竹筍,即蘆苞和薺菜來煮,認為這三種與河豚最配。這說明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也是自然的。詩的美也在於此。雖然畫面沒有描寫河豚的動作,但詩人從蘆蒿的瘋長和蘆葦的萌動中知道“河豚渴望上行”,從而畫出了海豚在春江中沿河上行的形象,以想象的現實補充現實。蘇軾正是通過這種筆墨,將寂靜靜止的畫面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詩境。在蘇軾眼裏,這幅畫不再是框內的平面靜止的紙上圖畫,而是給人以生態感的深刻體驗和細微觀察。前者如畫,後者寫實,兩者混淆。我不知道哪個是如畫的場景,哪個是真實的場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達的視野之外的世界,使詩情畫意完美結合。
這首詩成功地描繪了早春的春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情,捕捉到季節變換時的景物特征,表達了對初春的喜悅和贊美。全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活力,給人壹種清新舒適的感覺。詩人蘇軾提出了“詩畫同源,精益求精,清新脫俗”(蜀中炎陵王主簿畫的兩枝)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馬舒藍田雲雨》卷五),這在他的詩《惠崇春江夜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欣賞II
壹首好的論畫詩,不僅要和畫的主題捆綁在壹起,更要局限於畫面的內容。它不僅要能再現繪畫,而且要能跳出繪畫,創造出新的東西,讓繪畫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壹點。詩的前三句是詠景,最後壹句是景引起的聯想。全詩猶如詩人的即興之作,意象奇妙自然。其實前三句並不完全壹樣。第二句“水暖”(溫度)和“鴨先知”(感知)這兩個詞不能直接畫出來。詩歌可以用如畫來形容,但是詩歌的物理屬性太如畫了。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歌是語言藝術,有絕對的表達自由。最後壹句進壹步發展了聯想,在前三句對景物客觀描寫的基礎上,對畫中景物的季節性作出判斷,從而增添了壹種濃郁的南方風光之美的感覺,這是繪畫更不可能做到的。關於河豚的時令風味,《範饒洲吃河豚》詩中寫道:“春芽生於春,白楊飛於春岸。河豚的時候,算魚蝦也不貴。”《六壹詩話》說:“河豚常在春日黃昏水中遊,食柳絮而肥,南方人多以絮芽同湯,雲朵最美。”在《明道》雜誌上,蘇軾的學生也記載了長江土著吃河豚,卻用藜蒿、竹筍(也就是蘆葦芽)和薺菜烹調,認為這三種與河豚最配。這說明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也是自然的。詩的美也在於此。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作家、畫家。字子瞻,又字鐘,人稱東坡居士。漢族,眉山人,梅州(今四川)人。他們和父親蘇洵、哥哥蘇轍壹起被稱為蘇三。他是文藝全才,文筆汪洋恣肆,流暢自如,與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並稱為甌塑;他的詩清新雄健,善用誇張的比喻。他在藝術表現上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豪放詞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有新意。用筆寫得跌宕起伏,童趣盎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繪畫和文學壹樣,我喜歡做壹個枯木怪石。論繪畫,我崇尚相似。詩有《東坡七章》,詩有《東坡樂府》。他也是壹個美食家,曾經創造了壹道美食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