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茶館字數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別具壹格,不易與他人混淆。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類。有許多森林,為了得到同樣的品味,優雅和習俗的回報。
第壹,與自然景觀和植被有關。
這些茶館的名字大多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與自然的和諧理念,尤其是“山、水、露、雨”、“蓮、蘭”等字眼。註重品茶的意境,可謂“功夫在茶之外”。
比如與山水風景相關的名稱有:前山青雪、蘭寧、碧水丹山、龍山水、水月軒、水榭、崇正水連天、唐逸覽、韓若菊、九曲溪、竹溪、橋影、紫雲軒等
這些茶館的名字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東方自然美學。在這樣的茶館裏喝茶,壹定會給人壹種中國山水畫般的生動美感。
帶“魯”字的,有碧綠軒、魯雨軒、甘霖軒。道教認為回歸自然和宇宙的生存依賴於陰陽的融合,露珠是夜晚和融合後的天地精華。甚至有人認為露水是新鮮神秘的甘露,多喝可以使人和動物長生不老。所以茶葉壹定要在清晨,山上空氣清新,樹葉上還殘留著露珠的清香時采摘,采摘的茶葉才是上品。可見茶的珍貴。
帶有“雨”字的,有:萊軒、軒和雨亭。只有雨適合喝茶。古人多次書寫的《茶疏》中有壹句話:“輕陰微雨,小橋畫”,是“適茶”的美景之壹。現代人韓在《龍井寺品茶記》中寫道:“雪後的小雨,雨中的輕寒,輕寒雨中籠罩的暖煙與涼綠,屋檐前的嬌語與窗下的炊聲互溶而成的靜空...更何況這壹切其實都是我的專屬!”可見這雨中的茶的味道與往常不同,有壹種清涼的韻味。無獨有偶,英國人喬治·吉辛在《山寨隨筆》中也有類似的描述:下午(冬天,作者註)天寒地凍,下著雨,走回家,換上拖鞋,穿上舊外套,蜷縮在書房的軟椅上,喝下午茶。其中不經意的“老大衣”這個詞,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暖親切,與茶的平易近人是如此的和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不讓人的心情趨於平和?可見在雨中品茶確實有平時不易觀察到的味道!類似的名字還有:露雨亭、聽雨亭、沸雨亭、心雨屋等。
與草木相關的有:草木人、草木房、百草園、茅草屋。“草木人”壹詞來源於謎語“草木中的人”,答案是壹個字“茶”。這三個字表達了茶道中天人合壹的理念。茶是壹種生機勃勃的草,難怪有人把手中的茶視為“壹杯春草”!在徐四叔寫的《茶疏》中有:“蓮亭避暑,小院焚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也為茶人所欣賞,他們也常以此自勉。所以也有很多名字帶有“蓮”字或者相關的名字,比如碧荷軒、荷味堂、怡和、蓮花等。在屈原的《離騷》中,有大量比喻用草藥來形容君子,所以像芝蘭軒、樸惠軒、玉蘭這樣以草藥命名的茶館早已成為壹種君子風範。此外,還有壹些與植物相關的名稱如古槐軒、蘭香梅、紫藤爐、松竹心、百絲心等。
以上名字大多比較隱晦,有時候連不懂的人都想不到這是壹家茶館!
二是與茶、煮茶水、壺有關。
這種名稱特別常見的有“明、全、胡”等字樣,側重於泡飲本身的各種要素,功夫當然在茶和水。
有很多帶“明”字的人,比如明仁、杜明、明科、李明、明溪、明陽居、明知味、慧明軒、聚明軒、香茗軒、四明齋、四季名媛。佳木舍、綠草堂、綠華春、綠葉古方,都與茶本身有關。
“水是茶之母”和“水基茶”。茶館和茶館不壹樣,就是不能只有茶沒有水,所以水同樣(甚至更)重要。什麽“虎跑泉、龍井茶”、“蒙頂山上的茶、長江中遊的水”、“石上清泉竹中的茶”,都體現了水對茶的重要性。因此,茶館以水命名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林清泉、飛來泉、全石寨、清水、習字、明水。
有“壺”字的是聽壺軒和玉壺軒。
總之,這種茶館的名字比第壹種更直接、更透徹,也不那麽“尤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也算是“妳在做什麽?”
第三,與道教和佛教的生育思想有關。
這些茶館的名字大多帶有中世紀的味道,反映了東方人在山川深處建造壹座小屋的隱士心理。這樣的名字以“青、精、雅”三個字尤為常見。
中國的學者向來看重“清”字,“茶能清心”。好茶不苦不甜不香,全靠“清”字。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空無淡然”二字。什麽是“空無壹物,無動於衷”?壹般儀態冷漠、性格冷漠、面色蒼白、聲音平淡、味道清淡的人,都可以稱為“清”,即老子的“至簡至簡”和佛陀的“至靜”,所以“清、靜、雅”其實是三位壹體的。所以清心居、清思軒、青峰、靜雅齋、靜心軒、雅仙、李、宋、齊、、今生、隱士樓等茶館的名字,都體現了道家“壹私壹物、壹塵不染、壹虛壹物”和喝茶時有所為的空靈境界。在明慧、禪林、禪味軒、箭竹屋、蘇園、圓緣園、普心、大建等茶館喝茶的同時,難免會有出塵之念,更容易讓茶人盲目地去體察茶禪的奧妙。
第四,與儒家入世思想有關。
茶人不是完全自由的,忘記了紅塵。帶著隨緣開放的思想入世,恐怕更能體現茶人的智慧。表現在茶館的名字上,尤其是“和”字。與道家的超脫、無為而治不同,這些名稱大多體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進取思想。
比如“壹點壹滴”茶館,壹點壹滴,不僅有功夫茶道(茶多茶少)中“韓信點兵”的含義,更有在人生旅途中的積澱,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奮鬥過程。寓意茶人“不積跬步不能行千裏”,要腳踏實地走好每壹步,才能最終有所成就,有所收獲。此外,還有類似的:清明耕讀,勝藍爭鹿。在這樣的茶館喝茶,必然會在平淡中給人以激勵,而這樣的內在激勵往往更持久有效。
孔子有“和而不同”,“和”是茶道“四美”(和、敬、凈、寂)之首。邀上兩三個知己喝茶,暢談今昔,妳就有了不讓所謂“西窗剪燭,晚雨”和“夜床上聊”的意境。“只有彼此合拍,口若懸河,脫去了骨架,才能喚來小兒的篝火,打水點湯”(許的《茶》),但如果“學識淵博,詩詞高超,情不自禁”(破山人的《夜航船》)因此,如果能得到壹個知己,在“知己”茶館裏談茶,人生足矣!其他同時表現茶人善待知己、濟世的名字還有:集賢堂、劉閑堂、尊友堂、怡和茶語、廣和、泰和、璟宣、姬伯。
第五,與財富和好運有關。
這些茶館的名字往往標有“福、祥、新”等字樣,反映了人們對幸福、富足的物質生活的向往,其中許多還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如五福、博福、潤福軒、袁明符、惠蘭福和雲寶祥。君子以正當的方式賺錢。在盛鑫賢、新生茂、匯文清新、成府水逸軒、金水世家這樣的茶館喝茶談生意,方便賺錢。茶館老板,買賣雙方雙贏,互利共贏。大家不是都很開心嗎?
第六,與北京的地名有關。
顧名思義,這種往往和地名有關。例如,雙秀韓方是壹家茶館,位於北三環中間的雙秀公園。皇城根茶館位於皇城根北街東;紫竹院和紫雲竹園都在紫竹院公園附近。而薊門巖樹的茶館,則是直接入選“燕京八景”之壹的“薊門巖樹”二字。此外,還有北平茶館和趙巖茶館。此外,梅江、武夷山莊和習字湖原本都不在北京,但它們命名的茶館都在北京。
七、來自典故。
這些名字大多來源於名人名言,所以意境相當不錯。比如《東籬》就取自陶淵明的《東籬下采菊,悠然見南山》。“來雨亭”出自杜甫壹首詩的序言,詩中寫道:“秋天,杜梓患病,遊歷長安。多雨的生魚、青苔和塌車馬總是壹個客人,舊雨來了,但今天雨不來了。“今天,這家茶館的名字意味著新老朋友歡聚壹堂,就像壹首老歌裏說的那樣,“二十年後再相見”。“《滄浪亭》出自屈原《滄浪之水清洌,可容我纓》。再比如“三潭印月”茶館。三潭印月原是魯迅年輕時就讀私塾的地方。作為茶館,“三味”也來源於這個典故:“讀經典味如米梁,讀歷史味如菜,讀百家味如酢糖”。
八、與行動有關。
上述茶館的名字都是名詞,原來的名字應該是這樣的。但也有人另辟蹊徑,用動詞給茶館命名,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往往能讓人看到生動的壹幕。
比如“雲起”茶館。雲紋圖案在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應用廣泛,奧運火炬也以“祥雲”命名。在“看庭前花開,仰望天空,雲卷雲舒”中,雲給人壹種無拘無束的自由閑散感,所以有“雲遊”之說。日本漢詩集《郭靖集》中有壹首名為《茶歌伴造雲巨》的詩,詩中說:“不飲則已,知有仙氣”,可見飲茶能使人高飛,遨遊天下。皇姑坊有詩:“龍烤東風魚眼湯多白雲”,這裏的“雲”指的是茶湯裏的纏綿。總之,無論是作為沈睡的“雲”,還是茶煙的“雲”,在升起的那壹刻,都會幫助人們進入無憂無慮的向往和心靈純凈的境界。可謂人在雲中,雲在茶中,好壹個“雲起”!
“梅園茶”也是個好名字。如果這家茶館開分店,能叫“雪中尋梅”嗎?讓人壹看就知道是姐妹店。
此外,這樣的名字還包括:坐著看雲起、在雨中耕田讀書、用木頭當枕頭、煮雨、聽雨、聽鍋、笑著休息等等。
九、從諧音。
朋友先來敬本書出自《蓬萊仙境》茶道的“四美”是“和、靜、清、寂”,還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和諧;見面後給壹杯茶,這是尊重。所以“先敬後友”的字面意思就包含了君子和而不同、相敬如賓的美德。在陸童的《七碗茶詩》中,有“七碗不能吃,只吹兩腋風”,有“兩腋風吹,欲去蓬萊”(白玉蟾《水吟茶》)。可見喝茶有時有誤入仙境,不知是何夜的錯覺。所以朋友們先來拜拜,將茶道中形而上的“和敬”與形而下的飄進仙境巧妙地聯系起來,可謂壹石三鳥。
“茶真故鄉”這個詞是壹語雙關,有“茶真香”“這才是茶的真正歸宿”的意思。而“幸福東海”當然也包括了“幸福如東海”的祝福;再如《竹溪》,既有詩情畫意,又蘊含著人生要知足、感恩、珍惜當下的勸誡。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未分類的名字都很優雅獨特。例如:茶瑪特、伊丁丙、溫如新居和伊比等。因為壹些茶館因為各種原因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已經名存實亡。因為這篇文章只是對產品名稱的反思,所以沒有必要跟著地圖去找這些茶館,否則很可能是白來壹趟。
說了這麽多茶館的名字,妳是不是也有開茶館的沖動?如果作者有機會開茶館,我會給它起個“不凡”的名字,叫“無味”。看似荒誕,實則有出處:阿清朝陸慈雲在《湖廣雜記》中說,龍井茶“飲後有壹種平和無味的味道,在齒頰之間。這種無味的味道甚至是無味的!”這個“無味”不是苦、甜、苦、甜,沒有“心”是嘗不出來的,所以這個“無味”其實就是用“心”來品茶。
但是,如果真的用這個名字,茶館就算不關門,也是空的!就因為有“誰知道味道”?所以,這個名字純屬玩笑,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