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柏拉圖?

什麽是柏拉圖?

柏拉圖

柏拉圖(希臘語:∏λ?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壹。

他原名叫亞裏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壹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他出生於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並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後,醉心於哲學研究。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沈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壹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壹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壹雙鞋子還要找壹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壹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壹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麽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意大利、西西裏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裏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壹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壹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_--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

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遊,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他兩次赴西西裏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三人對古希臘以及後來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遠的影響。

柏拉圖主要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壹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壹》《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後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裏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壹,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中譯本的譯者主要有嚴群、陳康、王曉朝等。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曉朝譯。

柏拉圖思想

柏拉圖認為任何壹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壹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壹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壹匹馬,而是稱任何壹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壹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壹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壹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有這麽壹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壹群囚犯在壹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壹堵白墻,他們身後燃燒著壹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壹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壹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壹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壹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壹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壹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壹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壹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壹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壹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壹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壹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壹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壹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壹種是正方形的壹半,另壹種是等邊三角形的壹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壹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壹點都是壹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壹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壹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壹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壹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註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壹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裏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裏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在中國

柏拉圖的理念論,被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和國官方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究竟什麽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呢?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壹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壹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壹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壹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壹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壹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壹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麽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壹、柏拉圖的定義

柏拉圖是為尋找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問題,用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現頻率高低的壹種圖表。

柏拉圖是美國品管大師朱蘭博士運用意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Pareto)的統計圖加以延伸所創造出來的,柏拉圖又稱排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