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羽是誰殺的?

關羽是誰殺的?

這個問題在《三國誌》中沒有記載,但十有八九是劉備的決定,因為沒有統帥部的命令,關羽不敢自作主張。蜀漢的最高統治者是劉備,只有劉備有權決定。自從劉備拿下益州,從曹操手中拿下漢中,形勢壹片大好。蜀漢的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過“中國的事情,壹定會成為現實”。然而,雖然暫時取得了壹些成績,但此時劉舒的實力與曹魏相比還相差甚遠,北伐的時機還不成熟。不過劉備這時候腦子可能有點熱,有點迷糊。以前劉備看到曹操就很害怕。每當和曹操作戰,劉備都在劫難逃。但自從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黃忠拿刀斬了夏侯元之後,劉備實際上第壹次打敗了曹操,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劉備壹下子就牛逼了,抖了,自以為了不起。劉備自稱漢中女王,與曹操並駕齊驅。劉備非常傲慢自大。他不顧蜀漢國力弱小,當即做出決定,命令關羽主動進攻曹魏軍事重鎮襄樊。

按理說劉備頭腦發熱,軍事家諸葛亮應該冷靜。他應該給劉備滾燙的腦袋澆點冷水,讓他清醒壹下。但查了三國誌,並沒有諸葛亮反對劉備攻打襄樊的記載。諸葛亮是劉備的軍事顧問。這時候諸葛亮的定位是,他是軍師,將軍,掌管將軍的事務。也就是說,諸葛亮掌管劉備統帥部的壹切,諸葛亮可以參與劉備做的壹切。諸葛亮雖然不是決策者,但是可以給決策者提建議。可見,在這件事情上,諸葛亮顯然沒有盡到作為軍事家的責任。

至於諸葛亮在關羽北伐襄樊中扮演了什麽角色,在《三國誌》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其中的玄機還是可以找到的。最關鍵的壹點是,關羽入侵襄樊,違背了諸葛亮早年的“隆中對”,無論是時機還是條件。

隆中對的戰略,基本上就是諸葛亮幫助劉備征服天下的軍事大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很清楚,北伐必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第壹,“西有戎,南有夷嶽”,也就是說要和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系。但當時劉備和少數民族關系並不好,因為劉備雖然占領了益州,但他們是外地人,以孟獲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討厭劉備占領他們的地盤,壹有機會就會興風作浪。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少數民族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第二條是“內部治理”。所謂內治,就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劉備攻占四川漢中,實屬不易。劉章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劉備在四川打得很辛苦,連龐統都死了。經過九年的努力,劉備得到了四川這塊根據地。打了九年仗,軍隊很累,四川經濟受損嚴重,百姓不堪其擾。所以關羽此時的北伐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實力。

第三個條件是“和孫權搞好關系”,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早在我們之前的三國系列就分析過了。但此時,蜀漢和吳棟的關系已經非常緊張。雖然最後孫柳和家人沒有動武,但雙方已經撕破臉皮。

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孫和劉的聯盟是靠不住的。他曾對法正說過這樣壹句話:“主公在公安時,北方怕曹操的強大,東方怕孫權的威脅,主公怕孫夫人。”所以諸葛亮很擔心孫劉聯盟的前途。

可能有人會覺得諸葛亮畢竟不是神,不可能是先知。可以預測,關羽北伐時,孫權會偷襲荊州。諸葛亮真的不是神,但是諸葛壹生謹小慎微。他與士兵作戰壹向謹慎,從不冒險。關羽出兵攻襄樊,荊州城防必然空虛。諸葛亮怎麽會這麽粗心,沒有提醒劉備或者關羽孫權會突然襲擊,在背後捅他壹刀?這是軍事常識。這個軍事常識,諸葛亮怎麽會不懂?他的警惕性去了哪裏?

關於北伐還有第四個條件。諸葛亮曾經說過,北伐要等到“世道變了”。天下之變,指曹魏之變。這種變化指的是曹魏統治集團內的內亂,或者說是農民起義和兵變。總之,曹魏內部出現問題之前,不能出兵。關羽去北伐的時候是“天下不變”,也就是說曹魏內部很穩定。當時曹操已經完全控制了漢獻帝,曹操叫王維,馬上就要當皇帝了。而且反對的人也不多,連孫權都勸曹操稱帝。不要說什麽改變了,就是單純的天下太平,曹魏的統治很穩固。

第五,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蜀漢的北伐必須兵分兩路。從不同方向出發,荊州軍攻宛城、洛陽,益州軍攻長安,像老虎鉗壹樣展開鉗形攻勢,讓魏難以顧及。但是關羽北伐只出動了荊州軍,劉備在益州的主力卻沒有動,以至於偏師關羽北伐。這不是完全違背了諸葛亮自己在隆中對的決定嗎?

諸葛亮為什麽不諫?

諸葛亮很了解劉備。劉備稱帝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宣布動員國軍討伐東吳,收復荊州。當然,這是壹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劉備已經是皇帝了。誰要是想進諫,做得不好就要掉腦袋。只有趙雲不管不顧,給出了壹大堆理由,堅決反對劉備攻吳。劉備真的怒不可遏,根本不聽趙雲的意見。他不但不聽,還不想讓趙雲走,讓趙雲留在後方實際上是把趙雲放在壹邊。

據《三國演義》記載,趙雲是五虎上將。事實上,趙雲手下的官員比關、張、馬、黃都要少得多。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騎戰車的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黃忠是後將軍。都是重號將軍,但趙雲只是壹個易軍將軍,壹個雜號將軍。很明顯,因為趙雲太老實太坦白,劉備不太喜歡他。當劉備準備攻打吳的時候,又有壹個大臣叫,他也提出抗議,說天氣不好,不能攻打。結果,福琴的命運更加糟糕,他差點被殺死。多虧大臣們的調解,劉備才把福琴從死神手裏救了出來,並關進了監獄。直到劉備死後,福琴才被釋放出獄。後來劉備慘敗吳,大火燒了七百裏,幾乎全軍覆沒。這時,諸葛亮說了壹句話:“如果法孝直還活著,他壹定能說服主公不要攻打吳。就算國主攻吳,若法孝直在,也不至於慘敗。”這簡直是“事後諸葛亮”,說明諸葛亮當時沒有進諫,可能是因為對劉備的性格和脾氣了解得比較透徹。劉備大怒,壹意孤行,諸葛亮覺得說什麽都沒用,再諫也沒用,不如不諫。但是,在這個國家利益的時刻,作為大臣,他應該盡自己的責任,更何況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和宰相,他應該盡自己的責任。民族英雄林則徐曾說:“貪國家生死,豈因禍得福而避之?”。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值得用生命去買,也可以因為災難而避免嗎?

而且,諸葛亮就算說服不了劉備,也總能全心全意幫助關羽吧?關羽是出了名的傲慢。比如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西涼的馬超來找劉備。馬超是個伊利亞特。就連視天下英雄為鼠的曹操,見到馬超也害怕三分。馬超來找劉備,劉備當然高興,於是封他為平西將軍,等於關羽。這壹下子激怒了關羽。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本事能和誰比。諸葛亮馬上給關羽回了壹封信,說馬超武勇雙全,武功和張飛相差無幾。他們可以並駕齊驅,但和妳的大胡子相比,他還是有點矮,因為妳的大胡子武功無雙,天下第壹。這些話把關羽放在了九霄雲外。關羽本來就傲慢,這讓他更加傲慢。他得意極了,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周圍的客人看。從此以後,關羽的心思更熱了,他真的認為老子天下第壹。諸葛亮這樣做只會害了關羽,關羽不是壹般的將軍。他鎮守荊州,承擔著蜀漢政權幾乎壹半的重任。俗話說,驕者必敗。關羽太囂張了,以至於因為自大而無視孫權,最後到了麥城,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負責人。翻遍三國誌,沒有看到諸葛亮離開荊州時提醒關羽註意和吳棟搞好關系的史書記載。《三國演義》中,孔明離開荊州進入益州時,告訴關羽“北拒曹操,東拒孫權”這八字箴言,完全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諸葛亮為什麽不派援軍?

關羽失荊州,敗麥城。最後,他被呂蒙活捉,並把他的頭獻給了曹操。荊州之戰不僅是對蜀漢政權的致命壹戰,也未能實現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計劃,“復興漢室”最終成為泡影,蜀國因此壹蹶不振。

有專家認為,關羽攻打襄樊時兵力強大,兵源充足,不需要劉備和諸葛亮派援軍。那麽,關羽的實力真的足夠嗎?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關羽的兵力。據《三國誌》“羽有三萬人”。這樣,關帶出去攻打襄樊的兵力就非常有限,最多不會超過兩萬。水淹七軍的關羽俘虜了很多曹家兵,但是他能用這些兵讓他們還手嗎?我不這麽認為。關羽平時驕橫跋扈。他和自己人關系不好。怎麽能讓他做犯人的思想工作?

然後劉備和諸葛亮很清楚的看到關羽因為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他們為什麽不派更多的援軍給他?有人說這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不了解前線的情況,沒有時間。實際上,襄樊之戰始於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止於建安二十五年壹月。整個過程歷時半年,成都從未派出壹兵壹卒增援。如果當初關羽淹了七軍,打了勝仗,劉備和諸葛亮沒給他多派兵力也許可以理解。曹操大量出兵樊城,成都卻不給關羽更多兵力,令人生疑。

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史料證明劉備和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出兵救關羽。壹種是呂蒙攻占江陵、公安後,派魯迅去攻打蜀國的邊城宜都、枝江、夷陵、秭歸。結果這些城市都被魯迅打下來了,於是吳國的疆域就擴張到了蜀國西部邊陲的白帝城。這段史料出現在《三國誌·孫權傳》中。還有壹段史料比較重要,就是劉備任命的益都知府範友棄城逃回成都。範友在建安二十四年十壹月出逃。這個史料在《魯迅傳》裏。這個史料太重要了!因為即使在呂蒙占領江陵後,他也立即封鎖了消息。關羽的荊州兵全被呂蒙俘虜了,誰也不能回成都報告,但益都知府範友壹定知道。現在宜都已經打下來了,前面的江陵和公安肯定也丟了。這麽重要的事,範妳敢不滾不爬的跑回去匯報嗎?

而且劉備攻占漢中後,為了加強成都和漢中的聯系,從成都到白水關修建了400多座驛站,就是為了保證前後方的交通暢通。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從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處都有千裏馬探子,精耕細作,隨時了解敵情。今天,這基本上是壹項“間諜工作”。

我們來看看曹操到底派了多少援軍:第壹批是於禁和龐德率領的第七軍,被關羽消滅。接著,曹操派出了他的五虎上將——黃旭的部隊。他們從上次禁令取消中吸取了教訓。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先沈住氣,與關羽決戰。曹操先後給他補充了後續部隊,派出了第三批和第四批部隊。據估計,黃旭此時的兵力至少在五萬左右,加上樊城曹仁的軍隊,已經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曹駿對關羽有壓倒性的優勢。這還不算,曹操不放心,下令調合肥張遼的部隊。張遼是曹操五虎上將的首領。曾在合肥大敗孫權,對逍遙津造成巨大沖擊,差點活捉孫權。所以,為了對付關羽,曹操把自己的王牌部隊都拿出來了。不算這個,曹操覺得自己擋不住鎮,於是決定“親征”。他指揮數百精銳部隊,前往離襄陽不遠的漠北。曹操壹生打了很多大仗,打了很多硬仗,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好像從來沒有花過這麽大的力氣去打關羽,像這樣舉國動員。

曾為《資同治鑒》作過註釋的胡三省對此事有過評論。他說:“即使夢露不進攻荊州,關羽也會被曹操打敗。關羽不是曹操的對手。後來曹操借夢露之手對付關羽,卻想讓鷸蚌相爭,自己占漁翁之利。”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評論說:“夢露攻荊州,實在不可預測,但夢露不攻荊州,關羽能制服曹操嗎?”關對付曹仁,卻沒有對付曹操。“英雄所見略同。後來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對這壹事件的看法基本壹致。

荊州壹戰,失去的不僅僅是壹員蜀將,更是壹個戰略要地。它失去的是剛剛好轉的蜀漢江山的大好形勢!傳統觀點總是把這次失敗歸咎於關羽的疏忽。當然,作為這場戰役的統帥,關羽確實是有責任的,他也為自己的人頭落地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諸葛亮作為軍事家的責任更重要,但是否就能得出諸葛亮是“借荊州殺關羽”的結論?而關羽的死該由誰負責?

關羽無奈的荊州之戰,就時間和信息而言,蜀漢此時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救關羽。如果劉備和諸葛亮得知關羽丟了荊州,馬上出兵日夜救關羽,或許還有壹線生機,為時不晚。

當時關羽留了相當壹部分兵力駐守在大本營,防備吳棟的偷襲,可見關羽還是有壹定警惕性的。但是關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太少,劉備和諸葛亮又不肯補充關羽的兵力。就連近在咫尺的劉封、孟達也不聽指揮,拒不從尚勇趕來支援關羽。關羽百般無奈,便動了調兵鎮守江陵和公安大本營的念頭。但關羽還是猶豫不決,不敢下定決心。畢竟關羽幾十年來足智多謀,但也不是壹點軍事知識都沒有的勇者。

呂蒙和魯迅看到了關羽的困境,所以他們很好地利用了他們的袖子。首先,呂蒙假裝生病,離開自己的部門,假裝回到建業(今天的南京)養病。後來,魯迅接替呂蒙,給關羽寫了壹封信,說在關羽將軍的指揮下,不費吹灰之力,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連淮陰侯韓信打仗的時候也是如此,弄得關羽壹頭霧水。關羽被魯迅灌了迷魂湯後,決定把荊州所有的軍隊都抽出來增援樊城。這當然是關羽的錯誤,他被欺騙和呂蒙和魯迅的陰謀。

但是關羽為什麽會上當呢?如果他有足夠的兵力,還會上魯迅的當嗎?所以歸根結底,劉備和諸葛亮的責任是不給關羽增派援軍。

而且如果劉備和諸葛亮派出援軍,即使不能達到目的,關羽在援軍到達之前就已經被殺了,劉備和諸葛亮處理這件事也終於可以說得通了。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壹件事的成敗由上帝決定,但妳總要做壹個計劃。如果連計劃都不做,又有什麽解釋?問題是,搜了壹下《三國誌》和《裴松之註》,沒有壹個字,甚至沒有壹個字與劉備和諸葛亮商量如何出兵救關羽的記錄有關。

劉備攻打漢中時,也遭到了夏和張合的頑強抵抗。攻了壹年多,打不下來。劉備急了,覺得兵力不夠,趕緊讓諸葛亮多派援軍。諸葛亮覺得,在這個關鍵時刻,“男要打仗,女要運輸”,就是所有青壯年男子都要上前線,婦女不能在家閑著,必須是運輸兵,把糧食和物資運到前線去。由於諸葛亮及時派出大量援軍,劉備終於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可見,劉備和諸葛亮都對攻城的艱巨性深有體會。曹操派大量援軍增援樊城時,劉備和諸葛亮無動於衷。真不知道安的心是什麽。

關羽離開麥城不僅僅是諸葛亮的問題,與關羽有兄弟關系的劉備也有很大疑問。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麽不救關羽?壹定有原因。諸葛亮和關羽有矛盾,劉備也和關羽有矛盾。

諸葛亮和關羽的矛盾先說諸葛亮和關羽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眾所周知,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而聯吳抗曹的政策是諸葛亮自己制定的,是諸葛亮的整體戰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非常堅決。雖然這是諸葛亮的大政方針,但關羽似乎並不贊成孫與劉結盟。《三國演義》裏有個故事,孫權曾經派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去找關羽求婚,說孫權有壹個兒子,關羽有壹個女兒。孫權想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兩家聯姻後,可以* * *對付曹操。不料,諸葛瑾的提議碰了碰鼻子上的灰塵,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我的虎女會嫁兒子嗎?”

這個故事基本符合歷史,除了那句“我的虎女會嫁兒子嗎?”是羅貫中通過想象加上去的。《三國誌》原文寫道:“於辱其使,不得成親。”那就是關羽不但不肯嫁給孫權,還罵了孫權。其實關羽辱罵孫權不僅這壹次,而且更嚴重。據《關羽傳·裴松之註》記載,關羽包圍樊城時,孫權表示願意幫助關羽,出兵助其攻樊城。關羽對孫權後來的表態恨之入骨,甚至破口大罵:“孫權,妳這個膽小鬼,妳怎麽敢?如果我把樊城打下來,我就殺了妳。”

蠍子是壹種動物,類似於狐貍和狼。關羽罵孫權是蠍子,其實他罵孫權是畜生,畜生,不是人!孫權是三國時期的英雄,是吳國的君主。他怎麽受得了關羽這樣的侮辱?難怪他背棄了別人,派夢露去攻打荊州。而且關羽被活捉後,並沒有被帶到孫權那裏,而是被的大將潘璋、馬忠當場斬首。孫權對關羽恨之入骨,沒有請示就命令手下將領立即就地處決關羽。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出,諸葛亮和關羽在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上,真的是冰炭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