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表示,農歷九月初九之所以被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中有“陽為九”的說法。這個記載大約在西周時期,其內涵是“六”視為陰數,“九”視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視為“重九”,日月合相。
重陽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南北朝時期的作品中就有提及。但是這裏的“重陽節”並不是指重陽節。三國時期曹丕寫的《九天重陽書》正式記載了重陽節的名稱。魏晉時期,有賞菊飲酒的習俗。直到唐代,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的民間節日,全世界都在慶祝。明代皇宮壹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自己去萬歲山爬山慶祝秋誌。在清朝,這種習俗仍然盛行。
王來華進壹步介紹,“重陽節”與“九九”諧音,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寓意長壽,秋天也是壹年中豐收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節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對這個節日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重陽節有許多習俗,包括秋季觀光,近水遊玩,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
民俗專家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將每年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成為尊老、愛老、助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