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再別康橋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出怎樣的情感變化

再別康橋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出怎樣的情感變化

《再別康橋》中意象的運用在繼承我國文學傳統的同時又有所變化,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統壹的境界。而情感的變化軌跡壹波三折,讀來讓人回腸蕩氣。

關鍵詞:意象 情感 情景交融 物我統壹

徐誌摩翩若驚鴻的壹生和他那輕柔飄逸的詩歌創作、單純執著的“赤子”般的人生理想始終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具魅力的關註點。徐誌摩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之壹。他遵奉聞壹多先生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理論,並且身體力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美詩章。《再別康橋》是其代表作之壹。這首詩文字清雅秀麗、音律和諧輕柔、余韻悠揚、結構均齊、心理描繪細膩溫存、意象富含張力,充分體現出了詩的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下面就這首詩意象的運用和情感的變化談談筆者的看法。

意象,是我國傳統詩學的重要範疇之壹。意象可以說是詩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意象是“意”與“象”的有機統壹,是詩人主觀情思與客觀外物的融合。有情而無物,則情無所寄;有物而無情,則物自為物。只有以情觀照的物、灌註了情感的物才是分享了主體生命的審美所在。《再別康橋》在意象的運用上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雲“自古多情傷離別”,江淹在《恨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可見“傷離別”是壹個永恒的母題。詩人重遊故地,時間是短暫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康橋的深深眷戀之情,又有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那麽,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呢?他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意象。詩人選取的第壹個意象是“河畔的金柳”。“柳”是在我國古代文學描寫離別情境的詩文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在我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以後的文人騷客沿襲了這壹古老的意象內涵,不斷地在詩文中運用這壹意象。因為“柳”與“留”諧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別之意。而且,我國古代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句,反映了那時折柳送別的情景。如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詩句,宋代詞人柳永的《雨霖鈴》中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著名詞句。可以說“柳”這個意象蘊涵了語言符號之外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積澱。這類意象與集體無意識密切相關,近似於榮格的原始意象。榮格說“每壹種原始意象都是關於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壹塊碎片,都包含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余,並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生成。他就像心理深層中壹道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湧成壹條大江,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在漫無邊際而浮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由原始意象衍生出來的藝術意象,其歷史意蘊無比豐厚,且隱藏在民族心理深處。在這裏,徐誌摩吸收了這個傳統意象的內涵,又賦予它新的含義。詩人將“河畔的金柳”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化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彩、婀娜嬌羞、溫潤可人,洋溢著青春的魅力。詩人在“柳”前面加壹“金”字,壹方面繪出了在“夕陽”這壹特定情境中的色彩,另壹方面“金”色是暖色,使人心中油然升起壹種暖暖的、甜甜的情絲。好像“河畔的金柳”這“夕陽中的新娘”知道久別的學子要回來,精心梳妝打扮,在靜靜地等候他的歸來。“夕陽中的新娘”的影子倒映在波光裏,顯得更加嬌艷迷人。因此詩人觸景生情,在心中引起層層情感的漣漪。“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既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久別重逢的康橋無限的喜愛和眷戀,又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即將離去的惆悵。可以說是悲喜交集,心情十分復雜。

詩人選擇的第二個意象是“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油油的”極寫其綠的濃度,仿佛綠得要冒油。我們知道,綠色象征著青春、象征著生命的勃勃生機。而徐誌摩是壹個“自然崇拜”的詩人,他熱烈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的執拗源於他在劍橋留學期間壹段不平凡的生活經驗,是康橋下的水聲、近村的晚鐘聲陶醉了他,令他天性單純尚美的心靈淹沒在那片不期然的默契中。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對“青荇”的羨慕。因為“青荇”能在人文主義氣氛濃厚的康橋這座學府裏自由自在地生長,而自己卻不能。“招搖”二字把“青荇”擬人化,仿佛“青荇”在向他招手致意。仿佛在說:“久別的學子,您回來了!”所以詩人目睹此景時在心裏產生強烈的***鳴。“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壹條水草。”希望自己悠然地依偎在母校懷抱裏,盡情地享受母校“似水柔情”般溫暖而甜蜜的撫慰。這是壹份發自內心的眷戀,壹種詩人獨具的繾綣。以上兩個意象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回到母校時那種意亂情迷、如癡如醉的心態。十分傳神真切地寫出了詩人對母校的依戀和熱愛。